本期分享
“多情自古伤离别”!然而在有着“未知肝胆向谁是?令人却忆平原君”之豪雄气概的诗人高适笔下,即使是在“雪纷纷”的时节,送别却一样可以是豪迈壮阔的。本期我们来欣赏高适的《别董大二首》其一。
找入声字和标平仄模板
图中入声字是用一个小黑点表示的,这个小黑点藏在每一个入声字的右下角。你可以锻炼自己当侦探的本领,看看是否能很快找到。找到所有的入声字以后,就可以玩“标平仄”这个游戏:在所有的平声也就是的一声和二声上面画一横(或者画一个空心圆),这个符号表示平,不过千万要注意,有些一声或二声的字实际上是入声字,要标成仄声哦!然后在所有的仄声也就是三声、四声和入声上面画一竖(或者画一个实心圆),这个符号表示仄。如果你自己不会标也没关系,可以对着我分享的图片找到每一个表示平仄的符号,照着标在你的诗上就可以了。不过,我非常推荐你们自己挑战一下,然后再与照片对照。
朗诵、诵和吟的音频
朗诵、诵和吟都是在嗟叹和咏歌中体会诗词节奏和韵律的好办法哦!在吟诵中你可以在不知不觉中把所读的诗深深地印在脑子里,同时切实感受诗词的美。
赏析文本
最近坐在家里我已经不觉得冷了,也不需要再穿棉袄了,这是因为已经来暖气了。来暖气就表示寒冷的冬天真的来了,所以我们就必须要依靠暖气来取暖了。走在街道上就能感觉到阵阵冬天的寒意:风虽还不割面,但已经有了点凛冽的意思,寒风中便可见到诗中描写的“无边落木萧萧下”。即使晴朗无风,也不再有温暖的感觉了,如果不是环卫工人及时清扫,脚下踏的便是“满阶落叶艳阳中”。曾经漫山遍野的“红于二月花”的“霜叶”也已经变成了“秋老钟山万木稀”。而耐寒傲霜的东篱菊,也从“家家争说黄花秀,处处篱边铺彩霞”、“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渐至“菊残犹有傲霜枝”,最后也只能在寒霜变雪的萧瑟中“枝头抱香死”了。因为,时序已经到了二十四节气中小雪这个节气。
小雪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个,冬天的第二个节气,在每年公历的11月22或23日。《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十月中,雨下而为寒气所薄,故凝而为雪。小者未盛之辞。”就是说到了十月中旬,雨因为空气太冷而凝结成了雪,从天空中降下来,但这时还不会下大雪,只是下小雪。小雪阶段比入冬阶段气温低。此时阴气下降,阳气上升,而致天地不通,阴阳不交,万物失去生机,天地闭塞而转入严冬。这个时节,中国广大地区西北风开始成为常客,气温逐渐降到0℃以下,但大地尚未过于寒冷,所以虽有可能开始降雪,但通常雪量不大,故称小雪。
我国古代将小雪分为三候:一候虹藏不见。就是说看不到彩虹了。由于气温降低,北方以下雪为多,不再下雨了,所以雨后的彩虹自然也就看不见了。二候天气上升,地气下降。说的是天空阳气上升,地下阴气下降,导致阴阳不交,天地不通。三候闭塞而成冬,意思是天地万物闭塞而转入严寒的冬天。
雪是冬天到来的一个最显著的标志。雪落纷纷,恰若柳絮因风起,姿态优美,但同时也充满寒意,惹人伤感。在文人的笔下,“雪”这一自然现象自然也被赋予了无数的感情和诗情画意。中国人对雪,自古以来便有着多重感受,有许多关于雪的故事与想象镶嵌在我们的记忆中,闪烁着深深浅浅的无法抹去的色彩。从“雨雪霏霏”的悲欣交集,到 “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新奇美丽,再到“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豪迈气势。当然,也不乏“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的悲伤彷徨、“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冷寂孤独、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的凄凉悲壮……雪花在诗词中纷飞了百年千年。作为盛唐边塞诗人代表的高适,也曾在这样一个雪纷纷的时节送别自己的友人,他送的是谁?友人要去何处?高适又对他说了些什么呢?今天我就来给大家分享这首脍炙人口的写于冬天的送别诗:高适的《别董大二首·其一》。我们一起来看看这首送别诗和之前我曾跟大家分享过的另一首家喻户晓的送别诗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有什么不同。
我们先来看这首诗的作者高适。高适,字达夫,一字仲武。作为盛唐著名的边塞诗人,他与岑参并称“高岑”,与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唐代大臣、诗人。高适不仅是一位著名诗人,还是一个有名的大将军。高适的边塞诗写得好除了他自身的才华和“未知肝胆向谁是?令人却忆平原君”的豪雄气概以外,还因为他曾经作为大将军带兵到边疆去打仗,并作为重要的军事将领参与评定安史之乱,所以他的边塞诗有着身临其境、感同身受的雄浑悲壮和慷慨深沉。也正因为杰出的军事政治才能,高适成为有唐一代的大诗人中官做得最大,也是唯一一个被朝廷封侯的诗人——广德二年高适进封渤海县侯,死后更是被冠以忠的谥号。
读唐诗多了,会不禁为唐代诗人的不幸遭遇而扼腕痛惜,非常同情他们在诗中所吐露的“怀才不遇”的感伤。然而,《旧唐书》中说:“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惟適而已”就是说唐朝诗人中最显达有成就的就数高适了。高适的人生,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一场华丽的“逆袭”:在50岁之前,他穷困潦倒,甚至沦落到乞食度日。后来他毅然投笔从戎,10年间就从舞文弄墨的诗人一跃而成为纵马疆场的将军。
与众多知名诗人相比,高适的成名之路走得想当艰辛。他虽出生于官宦之家,但在高适出生时家境就已经逐渐败落了。20岁时高适参加了科举考试,但结果却是名落孙山,于是他客游梁宋,定居宋城(今河南商丘),以“求丐取给”,也就是当乞丐为生。28岁时决定走军旅道路,北游燕赵,先后想投到朔方节度使、幽州节度使帐下建功立业,但却没干成什么事。不过这一期间他写下了不少边塞诗,渐渐有了名气。三十五岁又回到宋城,然后又到处游历。正是在这期间,诗歌史上旷古绝今的盛事、两个唐朝最伟大的诗人李白和杜甫的双子星之会就发生在高适所居住的宋城,也是我妈妈的家乡今天的河南商丘市。而高适正是这一千古盛会的参与者,天宝三载的夏天,这三位大诗人“酒酣登吹台,慷慨怀古”,裘马轻狂,同游梁园。喝酒打猎,写诗著文,论说天下。杜甫的诗中曾经不止一次地回忆起这次相聚:“昔者与高李,晚登单父台”、“忆与高李辈,论交入酒垆”,并对李白和高适都倾慕有加:“两公壮藻思,得我色敷腴”。他甚至赞扬高适的才华说“当代论才子,如公复几人?”高适的《宋中别周梁里三子》诗中也回忆了这次聚会并这样形容李白:“李侯怀英雄,肮脏乃天资,方寸且无间,衣冠当在斯”,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肮脏乃是褒义词,意为李白形貌挺拔不俗,不屈不厄。可以想见,当时的情景是怎样的潇洒快意,酣畅淋漓。不过这次聚会和安史之乱后发生在李白和高适之间的故事却使得高适饱受非议。我们先继续说高适的经历。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天宝八年四十六岁的时候,高适的坚持终于结出了果实。诗名远播的他得到了名相张九龄的弟弟、宋州刺史张九皋的赏识。在他的推荐下,高适参加了考试,终于中第,授了个地方小官。但他不习惯过“拜迎官长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的日子,又觉得不能施展抱负,干了三年后,高适辞掉了这个千辛万苦得来的小官,重新为梦想奔波起来。五十岁那年高适继续西行,跑到凉州投奔到河西节度使哥舒翰的幕府。哥舒翰当时和安禄山一样是政界明星,备受唐玄宗重用,乃是名望极高的一代名将。哥舒翰很器重高适,任命他为左骁卫兵曹参军掌书记。就这样,高适成为了哥舒翰的重要幕僚。
很快,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机到来了,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马上命哥舒翰统领20万大军出征潼关御敌。高适随哥舒翰出征,辅佐哥舒翰共守潼关。由于奸相杨国忠屡进谗言,扰乱战机,导致哥舒翰战败被俘,潼关失守,唐玄宗出逃四川。高适星夜兼程、快马疾驰赶上唐玄宗,当面向皇帝痛陈潼关失守的原因和经过。唐玄宗很是感动,当即提拔高适为侍御史,随后又升为谏议大夫。身为谏议大夫,高适非常尽责。他劝谏唐玄宗不要将兵权分给诸皇子,否则必将留下隐患,但是玄宗不听。果然,一分到兵权,太子李享马上称帝,成为后来的唐肃宗,硬把玄宗推成了太上皇;二子永王李璘擅自引兵东巡,意图占据江东一方。之后在平定永王的战斗中,高适与淮南西道节度使、江东节度使结盟誓师讨伐永王,表现英勇,立下赫赫战功,从此官运亨通。平定永王后,他又受命讨伐安史叛军。蜀地发生战乱,他又接连出任彭州刺史、蜀州刺史。到了唐代宗时,他又升迁至剑南节度史,后调回京城,任刑部侍郎、左散骑常侍,最终进封渤海县候,成为有唐一代诗人封侯的特例。
令高适饱受非议的事件发生在高适平定永王李璘的叛乱的那一年。我们的诗仙李白因为出仕心切,缺乏政治眼光,没有分析形势就接受永王李璘的征召。永王李璘的叛乱被平定后,作为附逆永王璘的同案犯李白自然也是在劫难逃,被逮捕下狱。李白入狱后,开始向各方求救。当朝勋贵们纷纷施以援手。但作为多年前曾同游梁园的好友高适,此时正是负责讨伐永王李璘叛乱的主将,却并没有伸出援救之手。而且据说高适在李白写了《送张秀才谒高中丞并序》托人带出并转交高适求助时,不但不理不睬,反而烧毁了自己当年与李白往来的一切信函,这就不免让人对高适的人品侧目。历史上对于高适的冷漠有诸多猜测,一是认为李白犯的是谋逆的大罪,高适担心影响自己的仕途,不愿意引火上身;一是觉得高适与李白交往已在十年之前,到永王谋逆时两人已经走上了完全不同的生活轨迹,日渐成熟的高适无法理解李白一以贯之的天真,不屑于营救他;还有一种看法以为高适是以不救为救,认为位高权重的高适如果出面相救会使李白更加引人注目而起到反作用。比较被公认的是第一种看法。高适的仕途得之不易,与李白相比他的政治成熟度明显要高出许多。后人从一种美好的愿望出发,总希望看到文学史上同时代的巨匠们相互扶持帮助,但在现实中可能恰恰相反。作为政治人物,诗人们在声气相求的华美文字外,迥异的政治取向与复杂的人事纠葛更为真实。
再来看这首诗的题目《别董大》。“别”当然就是送别的意思,也清楚明白地告诉我们这是一首送别诗。那么这个董大是谁呢?怎么他的名字这么怪,叫“董大”呢?实际上“董大”并不是真正的名字。而是唐朝人特别常见的一种按家族里的排行对朋友的一种称呼。高适的这个朋友姓董,并且在他们家族中排行老大,也就是说他在他们家族的同辈兄弟中的年龄是最大的。我们现在很多人是独生子女而且通常都是小家庭独立生活,所以对同辈兄弟这个概念可能不太了解。“同辈兄弟”就是说如果你的爸爸有哥哥或者弟弟,那么你爸爸的哥哥或弟弟的孩子跟你就是同辈兄弟。唐朝的诗人特别喜欢这样称呼自己的朋友,所以在诗歌的题目中也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称呼,例如《寄李十二白二十韵》、《送元二使安西》、《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问刘十九》、《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等等。这里的“李十二”就是李白,“张十八”就是张籍,“刘二十八”就是刘禹锡。大家也可以想想自己在家中的排名,你又应该叫什么呢?这个董大真正的名字叫董庭兰,陇西人,是盛唐开元、天宝时期的著名琴师,善吹西域龟兹[qiu1]古乐器筚篥和弹奏七弦琴。他当时的名气很大,非常受欢迎,当时众多的诗人都与他有交往,并在诗中描写了他的琴艺。其中最著名的一首是李颀的《听董大弹胡笳声兼寄语弄房给事》,这是和唐诗中描写音乐的三大名作白居易的《琵琶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同样精彩的描写音乐的一首诗。诗中对董大的精湛琴技、出神入化的演奏技艺进行了详尽生动的描述。
高适的这两首《别董大》作于唐玄宗天宝六年,当年春天,吏部尚书房琯被贬出朝,他的门客董庭兰也因此离开长安。当年冬天,高适与董庭兰会于睢阳后又分道扬镳了,所以写了这二首诗。这时高适也很不得志,到处浪游,常处于贫贱的境遇之中。但在这两首送别诗中,高适却以开朗的胸襟,豪迈的语调把临别赠言说得激昂慷慨,鼓舞人心。
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诗本身吧。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这两句点出了送别的时间和环境。这是一个阴沉的冬日,天上的乌云在阳光的照射下,呈现出暗黄色,所以叫黄云。曛,形声字,从日熏声,本义是日落时的余光。在这里的意思是曛黄、昏暗,指夕阳西沉时的昏黄景色。白日曛的意思是太阳黯淡无光。这两句就是说:千里黄云蔽天|日色昏暗,北风吹着归雁|雪纷纷下着。
在这样寒冷凄凉的冬日里,高适要和董大分别了,他会跟“董大”说些什么呢?是伤感的依依不舍,还是无奈的凄凉悲叹,或者像李白送别孟浩然的时候的那样一往情深?都不是。豪迈豁达的高适跟董大说:“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莫”的意思是不要,“莫愁”就是不要担心。“知己”就是指志同道合的特别要好的知心朋友。这个典故来源于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相传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说:“好啊!简直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 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又说:“好啊,这琴声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从我心中流过!”不管伯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他的心意。钟子期去世后,伯牙认为世界上再也找不到知音了,于是,他把自己最心爱的琴摔碎,终生不再弹琴。“谁人”的意思是哪个人。君表示你,这里指董大。这两句就是说:不要担心前路茫茫没有知己,普天之下哪个不识得你董庭兰?
在唐人赠别的诗篇中,那些凄清缠绵、低徊留连的作品,固然感人至深,但高适《别董大》这种慷慨豪迈、出自肺腑的诗作,却又以它的真诚情谊,坚强信念展现出一种豪放健美的色彩,成为壮别诗作的典型代表。
从艺术表现来看,“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这两句以其内心之真,写别离心绪,故能深挚;以胸襟之阔,叙眼前景色,故能悲壮。落日黄云,大野苍茫,唯北方冬日有此景象。此情此景,若稍加雕琢,即不免斫[zhuo2]伤气势。高适在这方面正是高手。日暮黄昏,且又大雪纷飞,于北风狂吹中,唯见遥空断雁,出没寒云,使人情不自禁的有日暮天寒、游子何之的感叹。以董庭兰的才华而沦落至此,几乎使人无泪可下,也正因为这样,所以高适这个知己才不能不为他不平。头两句用描写景物衬托内心之郁积,虽然特还没有写到要送别的人,但已经使人如置身风雪之中,好像听到了山巅水涯间有壮士长啸。此处如果不用尽气力,就不能见下文转折之妙,也不能见下文言辞之婉转,用心之良苦,友情之深挚,别意之凄凉。
接下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话说得多么豪迈,多么有力,于慰藉[jie4]中充满着信心和力量,激励朋友抖擞精神去奋斗、去拼搏。因为是知音,说话才朴质而豪爽;又因其沦落,才以希望为慰藉。
诗人在即将分手之际,全然不写千丝万缕的离愁别绪,而是满怀激情地鼓励友人踏上征途,迎接未来。诗之所以卓绝,是因为高适“多胸臆语,兼有气骨”、“以气质自高”,因而能为志士增色,为游子拭泪。如果不是诗人内心的郁积喷薄而出,则不能把临别赠语说得如此体贴入微,如此坚定不移,也就不能使此朴素无华的语言,铸造出这等冰清玉洁、醇厚动人的诗情。
高适《别董大》参考反馈题目
1.你喜欢哪一种送别诗?当你送别朋友时,最想引用来送给朋友的诗句是什么?
2.你读过高适的边塞诗吗?能分享一首高适的代表作吗?
3.你知道哪些诗人的排行?是知道李十六、白二十二、杜二、柳八、王十三都是谁吗?
4.你对于高适不营救李白这件事怎么看?
5.你对于大诗人们的政治才能怎么看?
参考资料
当然,还有各种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