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课笔记:科学素养与阅读融合的教学实践分析

在 2025 年 10 月 21 日的远程教研课堂上,马静老师以机器人为主题开展教学,将科学素养培养与阅读能力提升深度融合,同时融入多样教学方法与跨学科理念,为学生打造了一堂丰富且高效的信息科技课。以下从阅读资源与方法、教学策略、跨学科融合及改进建议等方面,对本节课进行全面剖析。

丰富阅读资源:多维度支撑科学素养培养

阅读是学习的基础,更是科学素养培养的重要载体。本节课中,马静老师提供了极为丰富的阅读资源,涵盖多形式、多场景,为学生科学认知的建构提供了坚实支撑。

课堂伊始,老师引入视频资源,学生通过 “读视频” 观察内容、发现问题,这是一种非文本形式的阅读,锻炼了学生从动态画面中提取信息、提炼研究问题的能力。随后,在老师梳理学生提出的问题后,引导学生进行读本阅读,聚焦文字文本,深入探究机器人相关知识,完成文字阅读的训练。值得注意的是,课堂中还隐含了 “读图” 环节,学生通过解读地图类资料获取信息,进一步拓展了阅读的维度。

下课前,老师还推荐课外书籍,引导学生开展课外拓展阅读,将阅读从课堂延伸到课外。除此之外,从教学优化角度出发,还可进一步拓展阅读资源,如让学生观看科普节目、查阅网络科学信息等。多样的阅读资源能有效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拓宽科学视野,为科学素养的提升奠定基础。

精准阅读方法指导:助力科学认知建构

有效的阅读方法是提升阅读效率、深化知识理解的关键。本节课中,马静老师对学生的阅读方法指导十分到位,且始终围绕科学认知的建构展开。

课堂上,老师要求学生采用默读的方式进行阅读。默读不仅能避免学生之间相互干扰,还能让学生更专注地思考文本内容,更高效地提取与科学知识相关的信息。同时,老师采用 “问题导向” 的阅读模式,提前为学生罗列三个核心问题 ——“机器人的工作原理是什么?”“机器人的重要元件都有哪些?” 等,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 “科学讲堂” 相关文章。这种阅读方式让学生的阅读更具针对性,能快速锁定与问题相关的内容,加深对机器人科学知识的理解。

此外,老师还指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画出与问题相关的语句,帮助学生梳理关键信息,强化对重点内容的记忆。这些阅读方法的指导,并非单纯的技巧传授,而是紧密服务于科学认知的建构,让学生在掌握阅读方法的同时,更深入地理解机器人相关的科学知识。

多样教学策略:驱动学生自主学习

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自主学习,马静老师在课堂中运用了多种教学策略,让教学过程更具吸引力与实效性。

问题导学策略

老师提出的关于机器人工作原理、重要元件的问题,不仅启发了学生的思考,更驱动学生主动通过阅读、实验等方式寻找答案。这种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探索知识,有效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直观演示策略

课堂上,老师拿出机器人相关实物,并通过视频模拟 “去掉传感器” 的实验过程,让学生直观地观察机器人的结构与工作变化。直观的演示降低了抽象科学知识的理解难度,帮助学生更清晰地认识机器人的工作原理,加深对科学知识的印象。

合作学习策略

在实验环节,学生以合作的形式进行实验操作、观察记录,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还让学生在交流探讨中相互启发,共同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进一步深化对科学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技术辅助教学策略

本节课还充分利用技术手段辅助教学,提升课堂效率。在学生提问与问题梳理环节,老师借助科大讯飞的语音识别鼠标,将学生提出的问题实时呈现,避免了老师手动记录的繁琐,大大节省了课堂时间,让课堂节奏更紧凑、高效。

跨学科融合:无痕渗透,深化科学认知

跨学科教学是当前教育的热点,本节课在跨学科融合方面表现突出,将不同学科知识自然融入教学过程,实现了无痕渗透,进一步深化了学生的科学认知。

科学与语文的融合

本节课将语文阅读方法与科学知识学习有机结合。学生运用语文阅读中 “带着问题读”“画出关键语句” 等方法,解读机器人相关的科学文本,不仅提升了阅读能力,更借助阅读这一工具,建构了对信息科技领域中机器人知识的认知,明确了 “什么是机器人”“机器人怎样工作” 等核心问题。

科学与技术的融合

以往教学中常存在 “重技术、轻原理” 的问题,而本节课聚焦机器人原理的探索,深入挖掘其背后的科学知识。在探讨机器人工作原理时,涉及物质科学领域的知识,如传感器如何获取外部信息、微型计算机如何处理信息等,这些知识背后还蕴含物理学科中的信息传递、控制与机械运动等内容。同时,技术的应用也推动了科学认知的深化,学生通过观察机器人实物、模拟实验等技术手段,更直观地理解了科学原理,实现了科学与技术的深度融合。

科学与生活的融合

课堂中对机器人在工业、军事、餐饮等领域应用的讨论,让学生看到了科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比如大街上的顺丰送货机器人,让学生意识到科学技术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这不仅能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学习兴趣,还能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关注科学技术,思考其背后的科学原理,进一步加深对科学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教学改进建议:拓宽视野,激发创新思维

虽然本节课整体表现出色,但仍有可优化之处。在 “鼓励学生发明未来机器人” 的环节,发现学生设计的机器人多为已实现的类型,反映出学生对机器人应用领域及当前发展阶段的认识存在局限,创新思维未能充分激发。

对此,建议在该环节借助更多资源,如展示前沿机器人研发案例的视频、图片或文字资料,让学生清晰了解机器人当前的发展水平与未来趋势。通过接触前沿信息,学生的视野将得到拓宽,想象空间会更广阔,进而能提出更具创新性、更符合未来需求的机器人设计方案,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与科学素养。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