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两步,不行吗?

郑重声明: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网图侵删

也许我不该愤怒,但我的心中此刻确实是愤怒的,我为孩子们的这种“麻木”而愤怒。愤怒之后,就是沉痛,我的心像是被重击了一般,我久久回不过神来。

我先问大家一个问题,当你在行走的过程中,前方突然出现了一辆车,你下意识的举动是什么?是不是应该条件反射般的想着避开这辆车?我觉得正常的举动都应该是规避,规避危险,这应该是一种本能。可我眼前川流不息的学生都丧失了这样的本能,这让我怎能不难过?

早上到校准备停车,我正倒车进车位的时候,一大群学生从食堂吃完饭,准备去操场参加升旗仪式。我的车已经调整好了角度,只等后退就可以入车位,可是这时候有些学生从我的车后面走过,也许他们以为我是要往前开。我等着他们离开再后退,可这一等,车就再也没法开动了。学生一拨接着一拨地从我车后经过。我想着要不就不倒车了,往前开去对面的车位停也是可以的。可是我的车头前方也走过来一拨学生,走过一拨,又来一拨,就这样我被卡在了路中间,不得动弹。我心里有些着急,因为我这样横在路中间阻塞了路面,学生才从我车头和车尾绕行,若是我能停好车,路不就通畅了吗?

可是没人给我停车的机会,学生们似乎不觉得这辆车横在路中间有什么异样。每个人都慢慢悠悠地从我的车头和车尾走过,但凡有几个学生能意识到这样是危险的,赶快跑几步远离车,我就能得以脱身,把车停进车位,把路还给他们。可一个这样的孩子也没有,没有一个学生让我走,他们慢慢地有说有笑地从我车边走过,留我一个人坐在车里干着急。我着急并不是说他们必须给我让路,我着急是因为我堵住了路,我着急是因为他们对安全的漠视。

除了今天早上的遭遇,平日在校园里开车我已经发现孩子们见到车是从来不躲的,“避让车”这个概念在他们的脑海里并不存在。我不禁要问,这么多年的安全教育,时时刻刻在提的安全教育,都教育到哪里去了?你不好奇孩子们见到车为什么不躲吗?我们试着做个假设,假设我的车在那一刻失控,我该如何是好?这些慢慢悠悠走过的孩子们大概不明白,不管你多么地小心,多么的身手敏捷,只要你靠着河边走,总有概率会打湿鞋。若想不打湿鞋,最好的办法就是远离河。是的,他们规避交通危险的最好的办法就是远离车。可没有一个学生有这样的意识,这怎能让我不着急呢?

让我来分析一下原因吧。第一个原因可能是天天提,周周提,月月提的交通安全教育于他们来说,已经无法触动他们了,他们对此已经麻木了。至少目前的这种交通安全教育的方式对他们已经完全无效了,他们免疫了,他们需要一种新的教育方式。第二个原因可能是从小到大受到的“极致保护”,不管是小学还是中学门口,在上学和放学的时候,都会有交警专门执勤,护送孩子们过马路。对于交警的这一“护苗”行为我们当然是应该点赞的。有了交警们每日准时执勤,孩子们的生命安全得到了切实的保证。可是交警们的保护方式在我看来也许应该改变一下。

交警们通常的做法是把正在行进的车拦下来,让学生们依次通过,车辆们等着学生都走完了,才会被放行。我看到的是这些过马路的孩子们,在车辆等待的时候,几乎没有一个人觉得应该快步走过去或是跑过去。在孩子们看来,车就是应该等着他们慢慢通过的,有了交警叔叔的保护,这些车没有任何危险。时间一长,他们渐渐觉得车是必须等着他们的,车是没有危险的。有没有觉得,他们经过我车的时候,似乎在他们的面前就有这样一个执勤的警察呢?可我想说,若我是交警,我把车拦下让孩子们通过的时候 ,他们必须快步甚至跑过通过。车礼让行人不错,行人也得回应车的礼让,最关键的是只有远离车才能远离危险。

这个问题该如何解决呢?大家有何高见?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厦门,我印象中一个文艺小清新的城市,想去已经很久了。朋友圈的照片有丑的,比如把鼓浪屿的水拍得黄黄的,有点像门前的水...
    豆豆掌门阅读 3,567评论 2 6
  • 一觉醒来,宣华深信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虽然这世界每天很多这种事发生,但在她的前三十年人生中,她从来没有遇上过。...
    比项羽霸气阅读 3,085评论 1 1
  • 郑重声明:本文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夕阳的余辉洒在小学门前香樟树梢上,地面投下浓淡不均的树影,等待接孩子回家的家长...
    一路有你相拥幸福阅读 5,803评论 7 183
  • 单位任务:每个科室出一人去路口执勤。我们科,科长说了,一人一次,轮流执勤。 今天正好轮到我,我来单位没有多久,虽然...
    馨思遇阅读 3,382评论 3 4
  • 按:关于雨,你一定有话可说。请以“ 在雨中_____”为题写篇微作文。线上可填写“静默、怀想、嬉戏、...
    凌子杂陈阅读 5,071评论 0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