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酒店享用早餐时,和几位伙伴们聊到了『关系』。有人很看重自己和亲戚朋友们要维持着良好的关系,很怕之间关系被打坏了,有人则不害怕关系的破裂。但说也奇怪,在乎关系的,不见得都能拥有良好的关系;不在乎关系的,也不见得就没有良好的关系。
有人为了『维系良好外在关系』,会忽略了自己『内在小孩』的感受。于是言谈间又出现了一句刘老师金句:『没有任何一个关系,会重要到让你失去了自己』。聊着、聊着,又让人想起了另一句:『每个人的内在关系,决定了他的外在世界』。
恰好,今天下午的『一对一』伙伴,聊到了他总觉得自己没有话语权,总要去抢发言的机会,发言时又总要表达自己有很大的学习成长,借此来提高自己的存在价值,来赢得别人的注意。或许,这些境遇都是他的『内在小孩』在提醒他:忽略自己『内在关系』已经很久了。
晚上,有个饯别宴,但有伙伴因为安排了个谈,所以没去参加。而我,在临出门、都已到了酒店一楼大厅步出旋转门了,才决定把晚上的时间,留给我跟自己『内在小孩』有个『一对一』的互相陪伴时间。
当然,事后想想,我是临时关闭了我的『社交模式』,而开启了我的『独处模式』。
回想起午餐时,还聊到父母跟孩子的相处,常常会有太多的『操控』,而这些操控,不但破坏了亲子关系,也让孩子会有『受伤』的感觉。父母的操控其实是来自担心、害怕,所以常常要『交代』、不断重复的提醒孩子很多事情。刘老师也曾说过:同一件事情,讲一次,是关心;讲两次,是操心;讲三次,是焦虑;讲四次,是强迫症,自己该吃药了。
而我,到了松原之后,25日的晚餐、26日的午晚餐、27日起连续三天的的三餐、30日的午餐,就这13餐的经验,都让我累积了很多的不舒服。当然,我也清楚东北人很少吃素、东北地区也很少有素食餐厅,而我也不需要安排我们一行人去素食餐厅,但东北人好客的展现,恰好会踩到了我的『雷区』——有太多的『为我下决定』了。
例如:某一餐,有人会跟点餐的人说『阿宝不吃蛋』!咦?我说过我不吃鹅蛋,怎么就变成不吃蛋了。每一餐也都会不停的有人跟跟我说『这道菜你可以吃』(要我多吃)。
我想表达的是:每道菜上桌时,我会看、会问,然后我会自己『决定』那道菜我要不要吃、要吃多少。大家可以不用帮我去『决定』哪道菜是我可以吃的。
还好,大家没往我碗里挟菜,如果真的发生了,我要嘛是把菜挟回你碗里(你觉得好吃,那你就自己吃吧)、要嘛就当场『翻桌』(发飙)了。
昨天的午餐,还让我觉得:如果我这五十多岁的人了,都要这么的被餐桌中的人『决定』了我自己才会清楚的『吃饭权』,那这些会帮我下决定的人们,在面对他们十多岁、二十多的孩子们,大概更会直接帮孩子们『决定』,而绝少询问孩子们的意愿了。
其实,对我而言,点餐时注意到别全是荤菜,有一两道素菜,也就可以了。
写到这儿,突然联想到:为什么我会吸引到这么多想帮我下决定的人呢?
我会想到:在第一餐,我有被人帮我下决定时,我没有好好跟我的『内在小孩』沟通,先征询他的想法、意见,有没有需要我跟外界表达些什么,就直接帮他决定——别说什么了,维持良好的外在关系就好了。因为我忽略了我的『内在关系』,所以才餐餐都重复发生相同的场景,上天要看我到底什么时候才会想到倾听、陪伴、征询我的内在小孩。结果,我却是累积到了最后一餐,『内在小孩』终于『罢工』而关闭了我的『社交模式』。
和伙伴聊到刘老师也曾开过《你爱自己吗?》那本书的读书会,我要赶紧再多多练习『内在联系』五步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