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是建立在对过去的总结之上的,但在未来是否永远真实,人类只能凭意识坚信其真。如YJango所说,
……,我们脑中的 “求真” 想法并不是追求 “真实”,而是追求 “可坚信感”,因为我们依赖模型而活,如果不坚信自己的模型,就无法做出决策,无法生存。……
科学在过去是真实的,我们基于此建立了自己面对未来时的模型,并坚信这个模型在未来同样适用。
坚信,给科学加入了信仰的部分。
其实,科学和信仰并不是完全对立和互不相容的,二者互在对方之中。信仰是科学的起头,科学(或理性)是信仰的内容。
如果任何人类观点一切都要先证据,后认知,则科学不可能产生。正是由无证据(或弱证据)时的主观认知来的各种信仰产生了人类最初的认知和随后验证认知,扩大认知的科学活动。所以,信仰是人类认知和科学的起头。
知识在存在之先,知识关乎可能,这两个知识的特性使知识可以偶然地在人的意识(本我)中产生。偶然,意味着不需要证据。当一个人把自己意识中无证据时产生的知识当作真实的认知时,信仰就开始了。所有人类意识中的科学知识最初都是这样发生的。可见,知识可以偶然也在意识中产生,这是导致信仰是人类一切认知和科学活动之起头的根本原因。
任何信仰(无证据的认知),要成为可以被许多人理解的认知,其內容一定是理性的。理性是一切科学理论的核心和内容,所以理性就是科学。这样,可被人理解的信仰的内容一定也是包含科学论述的。如中国的阴阳学,元气论等传统文化中包含的信仰,其类似科学理论的论述体系,正是为了让更多人理解其认知体系。
可见,信仰与科学互在其内,并不是完全互不相容。人为的用信仰攻击科学,用科学攻击信仰,都是对自身和对方不了解的短视表现。
如果从它们的定义看,信仰是关于未知和不可知领域的无证据的人类认知体系。科学是关于已知和可知领域的。二者合起来,正好构成了完整的人类认知体系,从而让人类真正知道自己“从那里来,要做什么,到那里去”,将人群中的盲目,无理性的互损行为降至最少,使人类社会的发展效率和可持续性最大化。这就是科学和信仰结合的最重大的意义。
科学和信仰的结合,贯穿了整个科学史。弱证据的先认知,观察之后提出的新认知,实验中找证据证明二者对错。然后再开启新的信仰式认知和新的纠错活动。牛顿的经典理论体系差一点就成为了人类的信仰。在科学中还有对“同一律”,“最小作用原理”,“简洁就是真理”,“上帝不打骰子”等的信仰。这些信仰持续地产生了人类研究问题的动力。可以说,信仰是科学的起始和动力,对科学的快速发展是有益的。
科学是从信仰开始,也是一个关于未来的人类活动。未知和不可知的未来,正是信仰最重要的内容。所以,科学从信仰开始,也最终为了实现信仰。
在科学中,头和尾都归属信仰,真正属于科学自己的是中间的过程,是从未知和不可知到已知和可知的过程,是这个过程中人类使用的理性思维和现实实践的行为。所以,纯粹的,无信仰成分的科学是人类的理性思维和此思维指导下的实践活动。其实,这也是基于人类对理性思维和实践验证的永远正确性的信仰。信仰贯穿科学始终,在科学活动的过程中也离不开信仰的背景支持。
在科学认知基础上的信仰,是目前人类面对未来的不可知和未知时唯一的决策方法。人类在面对超出科学范围的未来事务时,只能交给信仰决策。信仰是无证据的认知,也是最易发生人与人之间不同的地方。比如关于地球未来的“全球变暖现象”,甚至连美国总统都可不信其存在。信则有,不信则无,这在信仰和关于未来的认知中,人群常常呈现的两极分化现象。信仰难统一,这是人类历史中最重要的事实。
人类的信仰,只能在未来,现在,过去都等同的“自由世界”中实现。自由,是可以对所有时间空间穿越的存在,规律和能力。
总之,人类在面对未来,面对未知和不可知的时候,科学和信仰,二者互为补充,人类的决策和行为离不开其中之任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