殊途而归:从《昨天的云》到世事如烟

上班路途较远,我喜欢坐车时,于阳光明媚里翻一翻书,消磨时光。前些日子,大学杨老师向我推荐《昨天的云》,是台湾作家王鼎均先生晚年回忆录之一。我历来看书挑剔,不管是谁推荐的,凡是套路文章就不看。

近年来,我看了不少学者文集,所云人云,没有一丝新奇立意。王鼎均先生是传统学者,我以为他离不开书生迂腐,满满地套路。后只因看了他《文学江湖》中写的一段:“你把十八岁以前的家庭生活写了一本《昨天的云》,你把流亡学生的生活写了一本《怒目少年》,你把内战的遭遇写了一本《关山夺路》”,而深深喜欢上他的书籍。


但我比较懒怠,《昨天的云》至今才看三两章节。今天路上行人稀疏,正是看书时,我读章节荆石老师千古。这章是老人回忆兰陵村的私塾教师,里面写到“典型在夙昔,古道照颜色。大老师如乳,二老师如酒;大老师如杜甫,二老师如李白;大老师如诸葛,二老师如周郎;大老师如史,二老师如诗。”不禁掩卷长叹。

由书及人,我由那个战乱颠沛流离年代,想起写《巨流河》的台湾女作家齐邦媛,想起写《在中西之间》的陈乐民,旋又想起中国书信体两大名作之一的《傅雷家书》。陡然间,那些翻阅过的书籍,有印象的、没印象的全冒出来,最后冒出殊途同归一词,又回忆起许多过往。

我对“殊途而归”一词有模糊概念,是读傅雷家书。书中插有两幅照片,一张是傅聪从欧洲求学回来,跟弟弟傅敏合影。照片中,傅聪黑色大衣,头发一丝不苟,有一种英伦绅士气质;一旁的傅敏则是一张五六十年代年轻国人特有面庞,两者是截然不同。另一张,是两人耄耋之年合影,看上去两人普通而相似。那时还默想,就算傅聪你长年在国外怎么生活,到老了,还不是跟在国内生于斯长于斯的弟弟傅敏无啥区别。


再后来,我读齐邦媛的《巨流河》,那是女性写生死如草芥、写世事激荡、写颠沛流离中的寻根,几度凄然感怀。张大飞是我印象最深人之一,他的父亲是满洲国沈阳警察局长,因为接济放走地下抗日人士而被日本人烧死,而后他一家八口四散逃亡,到得与齐邦媛家人相遇时,孑然一人。在那战乱纷飞年月,张大飞把齐家当亲人,一起颠沛流离到武汉,却参军复仇走上一条不归路,最终死在抗日胜利前夕。家破人亡,概莫如是。我除感叹张大飞命运多舛之余,对人生感悟深一层。

前些天,我与老同学聊天,她是一学霸,高中时每次模拟考试,她都是班上前三名。大学毕业后,她不满足于考上老家公务员,又考到顺德来,现在业余开公务员考试培训课程,小日子过得翛然。这期间,她结了婚,最终离了。看似平淡,却起起伏伏。我还知道一位网络小说作家贼道三痴,写的小说很有文采,却因病不甘去世,留下嗷嗷待哺的孩子和花样青春的老婆。

我生长在同一祖上后子孙分枝散叶成村落的小乡村,屋前屋后邻里之间多少带一些血缘关系。就这三十多年,前后有十多位我认识的邻里长辈或同辈去世。每每思及,觉得人生一戏剧,喧嚣后是宁静。生命最终归宿是死亡,通往归宿的路很多,每人都在这路上,自觉或不自觉的演绎着生之涯。然而某一天,有个人偶然一瞥他们的故事,发现其中的魅力,会暗暗评一句:殊途而归。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纪念那些逝去的人。

2017年6月24日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第一章 心思最是情难猜 苏晓媛拖着行李箱正要赶往火车站,父亲在门外也是一个劲的催。一向提前很早就去车站等车的她这次...
    为无为之事阅读 5,709评论 0 3
  • 1.objective-c常见面试题:1、**OC **语言的基本特点OC 语言是 C 语言的一个超集,只是在 C...
    LZM轮回阅读 4,514评论 0 3
  • 剧说马甲线已经过时,现在讲究A4腰,昨天傻傻问朋友A4腰是个么概念她立马拍了张A4纸对比的小蛮腰给我;我已经觉得那...
    思缘阅读 1,618评论 0 0
  • 感恩父母对我的包容和疼爱,从小到大一直关心爱护我; 感恩能生在这样的家庭,没有纷争只有大家互相关爱; 感恩自己能遇...
    普光明阅读 1,254评论 3 2
  • 题记: 内容为虚指, 并无任何政治/宗教主张。心眼即是内心的情绪。第三双眼指智慧之眼。此文太过沉重, 下来会写一些...
    舒己怀_Frank阅读 3,085评论 35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