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我依次给本科、硕士、博士推荐课堂之外的人类学. 以下是本科的.
我教过三届本科生, 很多入学前没听过人类学, 不少低分跃进或调剂,带着些许怨气, 担心读人类学出来能干什么, 因为没几人知道人类学。 四年间, 他们各方面都学了些, 但都跟自己没多大关系。
我想让学生明白,人类学能用来做什么,取决于她与你是什么关系。当被要求解释人类学时, 除回答去部落当女王外, 你是否明白问的人并不想知道她的学术定义, 但希望了解她跟你、跟他、跟你们生活的时代和社会有什么关联。
“如果你自己都不能建立人类学和你的关联, 凭什么说服别人这个学科对别人、对社会有意义? 别人有什么理由来感兴趣?”
有人认同, 有人不服气, 说 “我根本就不想跟这个学科有什么关联!” 上课时, 他们漠不关心 —— 老师飘在教室一角,学生沉在下面各处,半睡半醒。
我有点跟不上新一代学生的思维, 他们有机会自由选择和放弃。我的成长中有太多局限, 我接受, 然后把事情做成希望的样子。
今年, 学生跟我做学年论文, 想理解在当代中国背景下, 学人类学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尤其大三大四的学生如何开始把学术知识化为实践技能,进入社会。我们想理解本科生如何发现自己最热切和擅长的, 建立学科与自己和当代社会的关系。本科教育不为学术, 教授学术不过以学术为工具和材料, 把体系化的知识化入生活。
目标是,你若在生活各角落看到人类学,她就活了,而后在人类学中看到自己,她才活在你身上。
因此, 通过学习人类学的知识体系,本科生需培养以下意识和技能:
A.终生学习的意识和方法【知识都会过期, 不变的是持续学习的能力和意愿】
1. 科迪, 约翰 • 内生 2008 <改变我生命的那本书> 学林出版社
2. 崔权醴 编译 <西风吹书读哪页: 纽约时报书评100年精选> 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3. 乔治 • 维茨金 2007 《学习的艺术》,苏鸿雁,谢京 译,中国青年出版社
4. 乔纳·莱勒 <想象: 创造力的艺术与科学> 浙江人民出版社
5. 亨利• 吉 2015 《Nature杂志科幻小说选》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6. 伊丽莎白 • 本尼迪哥特 2012 《导师,缪斯和恶魔: 三十位作家谈影响他们一生的人》 译林出版社。
7. Daniel Kahneman 2011 Thinking, Fast and Slow. Penguin.
8. J.Krishnamurti and David Bohm 1999 The Limits of Thought: Discussions. Routledge.
B.培养多学科意识,理解人类学作为科学和人文艺术间的桥梁
1.米勒 2006《爱因斯坦,毕加索:空间、时间和动人心魄之美》,方在庆、伍梅红 译,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 侯世达 1996《哥德尔,埃舍尔,巴赫:集异璧之大成》商务印书馆
3. 乔纳• 莱勒 2014 《普鲁斯特是个神经学家:艺术与科学的交融》浙江人民出版社
4. 克里斯 • 麦克马纳斯 2007 <右手, 左手: , 身体, 原子和文化中不对称性的起源>,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5. 尼克 • 莱恩 2016 《生命的跃迁: 40亿年演化史上的十大发明》 科学出版社
6.FrankR. Wilson 1998. The hand: how its use shapes the brain, language and human culture. Vintage.
7. Matthieu Richard and Trinh Xuan Thuan 2001. Quantum and the Lotus: A Journey to the frontiers where science and Buddhism meet. New York: Three Rivers Press.
8. Lee Nichol 2003 The Essential David Bohm. Routledge.
9. Siddhartha Mukherjee 2015 The Laws of Medicine: Field Notes from an Uncertain Science.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10. John Briggs and F. David Peat. 1999 Seven Life Lessons of Chaos: Spiritual wisdom from the science of change. Harper Perennial.
C.把人类学放回真实生活,与你最关切的事情建立关联,确立你对人类学的态度(功利-就业,兴趣-热情), 用人类学来帮助制定人生和职业规划
1.James Spradley and David W.McCurdy (eds.) 2012 Conformity and conflict : readings in cultural anthropology.Boston: Pearson.【人类学经典短篇选集】
2.PaulaL. W. Sabloff, ed. 2001 Careers in Anthropology: Profiles of Practitioner Anthropologists. AAA
3. BlytheCamenson2004 Great Jobs for Anthropology Majors. VGM Career Books.
4. Richard Nelson Bolles 2008 What Color is Your Parachute?: A Practical Manual for Job-hunters and Career-changers. Ten Speed Press.
5. 塞德希尔 • 穆来纳森 2014 <稀缺:我们如何陷入贫穷与忙碌>. 浙江人民出版社.
6. 艾莉森 • 高普尼克 2014 《宝宝也是哲学家:学习与思考的惊奇发现》浙江人民出版社
7. 约翰 • 艾伦 2013 《肠子,脑子,厨子: 人类与食物的演化关系》清华大学出版社
大学既是知识的习得, 技能的磨练, 更是身体、情感和感觉状态的塑造。我们的教育强调“意志”和“理性”,学生以学霸学渣自嘲, 相信学霸靠强大意志学习,却不知学习已成为他们身体、情感和感觉的状况, 就是他们本身。学期末,学渣开启学霸模式,不仅费电, 还经常死机。意志无法培养真正的学霸。
更有甚者,我们对知识多是工具取向,功利第一。学习和探索,不再因为知识有某种让你灵魂为之震颤的东西。只有体会到这东西,才会把知识化入生命,让知识不再沦为工具,也才塑造一种独特的身体、情感和感觉的状态。
大学四年,不论做学霸还是学渣, 请找到自己的这个状态。化用巫师唐望的话, 人一生需要有几件事是你全心投入的, 不然凭什么说你有生命, 而不仅是一个有欲望的身体。
4.
我带了四个研究生, 两个想继续读博, 两个想毕业后工作。我希望她们毕业时能确定人类学是不是自己一生的上帝或魔鬼。导师已找到自己生命和学科的契合点, 让学科精神活在自己身上, 以他/她为鉴,学生会看见自己,学会在生活中自如地实现自己。
我跟爱学术的说, 走学术道路, 问问自己, 知识追求对你是否有某种超乎功利的东西, 侵入你的感觉, 牵动你的神经, 撩拨你的情感。找到真心感兴趣的论题,在田野中体会生活和生命, 在写作中审视自己和他人,检验人类学是否与己契合。做学术先发现自己, 才能创造新知。
我对爱生活的说, 用人类学探讨一个你最感兴趣的生活论题,建立和论证一个想法,有效表达,接受和回应别人的批评和建议。这是人生的能力,论文只是媒介。
这有点理想化,实际是学生在两者中犹豫。
我从不把她们推向读博。学生调侃我, 说“老师, 别这么快给我定论, 等我做完田野, 再决定”。
我太以自己的经验看待这个过程,跟学生接触,发现自己不那么从容。
从容淡定地学人类学,需要培养以下能力。
A:会读民族志,看到他者,也看到别人发现真爱然后设计和完成的过程【美得让人沉醉且深思、抽离而投入的民族志真不多】
1.MarcelGriaule1965Conversations with Ogotemmêli.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James W.Fernandez1982Bwiti: An Ethnography of the Religious Imagination in Africa.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3.Comaroff,Jean and John 1991.Of revelation and revolution: Christianity, colonialism and consciousness in South Africa.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4.StevenM.Parish 1994Moral Knowing in a Hindu Sacred City: A Exploration of Mind, Emotion, and Self.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5.Philippe Descola 1996The Spears of Twilight: Life and Death in the Amazon Jungle. New York: The New Press.
6.KeithBasso 1996Wisdom Sits in Places: Landscape and Language among the Western Apache. Albuquerque: University of New Mexico Press.
7.Erik Mueggler 2011The paper road : archive and experience in the botanical exploration of West China and Tibet.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8.LewisThomas1983The Youngest Science: Notes of a Medicine-Watcher. Feldman Literary Agents.
B:自己设计并完成一个研究,让非专业的人理解、欣赏、甚至赞赏你的努力【我们探索世界,不只为学术小圈子】
1.Lawrence Locke, Waneen Wyrick Spirduso and Stephen Silverman 2005Proposals that Work: A Guide for Planning Dissertations and Grant Proposals(3rded.) SAGE Publications.
2.John M.Darley, Mark P.Zanna, Henry L.Roediger2004The Compleat Academic: A Career Guide.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3.Fiske, Peter S., 2001Put Your Science to Work: The Take-Charge Career Guide for Scientists.Washington, D.C., : AGU.
4.Feibelman, P.J.,A Ph.D.Is Not Enough!Reading, MA: Addison-Wesley, 1993.
5.Strunk, William, Jr.and E.B.White 1979Elements of Style.3rd ed.New York: Macmillan 【真希望汉语也有这样一本写人话的语文书】
我愉悦地享受着第一步,艰难地做着第二步。在人类学系、社会学系、和几个跨学科中心做校园面试时,从早八点到晚八点,我曾一刻不停地跟学生、教授、系主任、院长、和校长办公室代表“聊”为什么我做的人类学有意思。我只做了博士论文研究,但人们的兴趣五花八门,我要很快找到共鸣。
教授们谈起人类学都很开心,文化、语言、考古、生物自由穿插,我也乐意。愉快地聊完人类学后,北卡州一位系主任问我:“根据你对未来十年人类学发展趋势的判断,你认为我们系应再招什么方面的人类学家?”
我说,人类学在美国深受科学和人文对立之苦,今天新兴的STS(Science,Society and Technology)试图整合科学与人文,应该招这方面的人。
系主任看起来很高兴。
第二天送别午餐上,我正看着系里教授推荐的一道口味独特的地方菜发愁,系主任突然问:“我知道你对神经科学很感兴趣,想知道你对神经科学家们把社会文化还原到人的神经元活动的做法有什么看法?”
昨天我真没看出来,她其实很戒备我这样结合文理的研究。
在哈佛SocietyofFellows的面试让我更深切体会到,看见他者,让他者理解甚至欣赏自己,很难。19位物理学家、数学家、哲学家、历史学家、法学家、经济学家、艺术家、生物学家、和人类学家围着我,开我脑洞。其中两位还是诺贝尔奖得主。
那天,脑洞开得太多太大,我当场迷失。我的博士论文关于中国西南景颇族的边境贸易和毒品,博士后计划是中医和神经科学的结合。一位法律系教授问,“你说中医把人的思虑和脾脏联系起来,听起来很有意思。但如果一个国家直接把中医定为非法,这种联系还有什么意义?”
我一直沉浸在人类学中,从他者理解他者,与之一起承载社会的阴暗和历史的重担,带着太多伦理感,变得有点优柔寡断,丧失了在接受代价的同时改变社会和人群命运的魄力。他让我明白,法律为社会定调,而非接受存在的他者。
还没回过神来,作家教授问我,“你讲的景颇、中医和科学的故事很好听,我想知道你有没有想过以这些为基础,创造一个故事,讲述世界古老文明和现代科学碰撞交流的宏大过程?”
我老实得傻,直接说没有。
教人类学多年,我也终于看到了人类学关注真实,而受制于情境和凡人。个体真实而渺小,无法体达伟大精神和理念。就人类性灵而言,真实未必有想象和创造有力。
所以,硕士生要在自己最喜欢的论题中用人类学做出让己心动的东西,至少,以自己的方式重新表述甚至创造经典理论,使之生动活泼,充满个体生命的味道。物理学家Feynman说,whatIcannotcreate,Idon'tunderstand。
举个例子。理论课谈到人类学史上的诠释学派,认为一切都是文化符号,其意义需依情境做主观诠释。学生一说到这,立马就是格尔兹的斗鸡案例。
案例很精彩,但听久了,人会烦。
我用中大校园中山先生铜像来诠释该学派。铜像位于校园中心,先生右手斜指地面。这是校园的一个文化符号,意义丰富。
导游给游客的版本是,“中山先生手指北方,可以想见,先生一生念念不忘北伐。正如先生所说,‘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中大历届领导都体会先生的苦心,几十年来,从塑像一直到北大门,所有建筑都不高过塑像。最近几年才开始有变化...”
游客会在像前照相,每时每刻,从不停息。一次,我们一家走到像前,看着先生的手斜指地面。妻说“先生肯定是在摆手,说别照了!别照了!”
人类学系办公楼马丁堂在中山像旁边。抗战时期,三楼曾被用作审讯室。据说,有人半夜见过各种灵异,于是,先生的手势是在镇压。
这例子源于学生的日常生活,但久了也会让人烦,也需不断寻找新诠释。该学派的一个基本论点就是诠释无穷尽,无限叠加。
学人类学,学会因时因地恰当地表达她的理念和方法,让她在你心中自如奔放,才能让别人理解你、欣赏你、甚至赞赏你的工作和追求。
我跟硕士生说,做心中最美的人类学。
这句话让很多人激动。学人类学的原本就有点情怀,容易奔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