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中“六”为阴数,“九”为阳数。农历九月初九,两阳相重,故名“重阳”。古人对重阳节非常重视,有登高、佩戴茱萸、赏菊花、亲友团聚、饮酒赋诗的习俗。
据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中记载,在东汉时期,汝南有个叫桓景的人,跟随名为费长房的仙人学习修道。一天,费长房对桓景说,九月九日那天你家中会发生灾祸,只有躲到山顶高处,佩戴茱萸,喝菊花酒,才能避开此劫。桓景听后,就携家人依言而行,待傍晚回家一看,果然家中的鸡犬牛羊都已暴毙,而全家人因此幸免于难。此后,人们纷纷仿效桓景,在九月初九这一天佩戴茱萸,登高避灾,这一风俗就此流传下来。
古今题咏重阳节的诗词很多,广为人知的大概就是唐代大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了,诗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抒发了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诗中提到的“茱萸”,又名“越椒”、“艾子”,还有个雅号叫“辟邪翁”。一般分为木本和草本,木本茱萸又有吴茱萸、山茱萸和食茱萸三种。吴茱萸有温中、止痛、理气、燥湿的功效,山茱萸可补肝肾、涩精气、固虚脱,食茱萸,又名椿叶花椒,为芸香科落叶乔木,具有特殊香味,是一种蜜源植物,也是一种调料。山茱萸以前好像在乡里见过,不是太确定。
(吴茱萸的果实)
(山茱萸的果实)
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宋元之后,这一习俗就逐渐少见了。除了佩戴茱萸,也有头簪菊花的,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不衰。农历九月俗称菊月,人们认为菊花是长寿的象征。从三国魏晋以来,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成为一种时尚,所以重阳节又称菊花节。清代以后,重阳赏菊之习俗尤为盛行,清代北京人在重阳节那天,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寓意“解除凶秽,以招吉祥”。
除了登高、戴茱萸、赏菊等习俗外,重阳节还有吃糕的习俗。重阳节又叫“登高节”,吃重阳糕是由登高引申而来,没有山的地方无高可登,或者有些不能登高或不想登高的人,就在家中吃糕,以“吃糕”代替“登高”。重阳糕,又称“花糕”“发糕”或“菊糕”,是用发面做成的糕点,辅料有枣子、杏仁、松子、栗子,属于甜品,也有加肉做成咸味的,讲究些的做成九层宝塔状,上面再做两只小羊,以合“重九”、“重阳(羊)”之俗。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上小彩旗,并点上蜡烛,以“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而小彩旗则隐喻为茱萸。
因为“九九”与“久久”同音,九在个位数中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同时秋季也是一年中收获的季节,所以“九九重阳”被认为是祝福老人长寿的好日子。1989年,我国把农历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2012年,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新修改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2013年的重阳节成为中国第一个法定的老年节。尊老、敬老、爱老、助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老年人是国家和社会的宝贵财富,发展老龄事业、促进老年健康,是加快国家健康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前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话题。据民政部预测,“十四五”期间,全国老年人口将突破3亿,中国将从轻度老龄化迈入中度老龄化。5到10年后,第一代独生子女父母将进入中高龄,我们将迎来一波养老照护的浪潮,养老服务将接受更大的挑战和考验。因此,大力发展养老产业、养老事业,努力营造尊老、敬老、孝老的良好社会氛围,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