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书友早上好,本周我们将共读《写作课》一书,今天的早读,我们与大家共同阅读《写作课》第1页-36页的内容。
文章究竟应该怎么写?在写作这条孤独的路上,是否有诀窍可循?
这是很多喜欢写作,但又不得章法的人一直都在苦苦思索的问题。但庆幸的是,在这本书的开篇,艾丽斯·马蒂森便将自己多年创作心得和盘托出。
在艾丽斯看来,写作就好比是放风筝,既要放,更要收。
先放任情感自由挥洒,再用理性梳理调整。在创作的过程中,作家要在放任和控制之间找到微妙的平衡,就像风筝随风飞舞,那根线也要顺势而动,需要时放一放,必要时收一收。
写作冲动是完成一篇作品的前提,这种写作冲动与性冲动无异,都是源自于人体内某种自发的动力。
比如说,当我们看完一本有趣的小说,一个很有意思的电影,抑或是脑海里某个灵光闪烁的瞬间都会激发起我们创作的欲望,这就是写作冲动。这种自发的驱动往往使得我们大脑瞬间文思泉涌,迫不及待地想要马上写作。
在奋力书写的过程中,我们任由思绪天马行空,当我们将头脑里的想法一股脑付诸笔端之后,往往也会获得一种宣泄的快感,就像大夏天洗了个热水澡般畅快。
这种最原始的创作冲动可以让作者暂时卸下心防、放松身心,忘掉写作的条条框框,进入一种非理性的高效写作状态。
从图库选择图片
但艾丽斯同样也指出,纯粹的感性抒发并不足以让我们完成一篇好作品,还需要理性和常识的参与,比如如何遣词造句,用哪个词语表达会更恰当?如何进一步刻画人物的性格?以及如何展现细节?
这些都是在感性挥洒之后,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一味地随性而作,想到什么就写什么,很容易造成文章内容混乱,重要信息残缺,使别人无法看懂的现象。
提起白居易,没有人不知道他。他是与李白杜甫齐名的伟大“人民诗人”,他的诗语言通俗易懂。像“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样的诗句,刚学认字的小孩子几乎都能听懂。
虽说诗人写诗往往是即兴而作,直抒胸臆,但据说白居易每写完一首诗后,就会拿着刚创作的诗,去隔壁领居家念给不识字的老婆婆听,只有老婆婆都能理解了,他才会发表,如果老婆婆不懂,他就马上返回去修改。
由此可见,一篇成功的创作并非单纯是作者失去理智的情感宣泄,还要让读者能读懂其中的意味,并获得轻松愉快的阅读体验。毕竟,除了我们的私人日记,我们写的所有的作品,都需要读者阅读。
艾丽斯认为,要讲好一个故事,既需要感性和激情,更要兼具理性与常识,要在感性和理性之间做到自由切换。潇洒自如地宣泄和释放可以传达作者真实的思想情感,是作品生命力的体现,但理性却能让作品得到更好的呈现。
比如说,判断一篇文章写得好不好,先撇开思想性不谈,能否恰当贴切地使用词汇是体现作者创作功力的前提,措辞精准才能表达到位。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尽管整篇文章看似写得充实有条理,但依然会让人觉得很平庸。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贾岛的这句诗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但最初,诗人贾岛一直纠结到底是用“敲”好,还是用“推”合适,他就这样一边做着“推”的姿势,一边做着“敲”的姿势,反复斟酌。
后来碰巧遇上了韩愈,贾岛便将自己作的那首诗念给韩愈听,并向韩愈说明了自己的困惑。
韩愈毕竟也是一个大文豪,听罢便建议贾岛还是用“敲”字比较好,一来敲门是一种礼貌,二来夜深人静之时,用“敲”字还多了几分声响,而且读起来也响亮。
贾岛连连称赞,脍炙人口的诗句就这样诞生了。
贾岛作诗“推敲”的典故,后来也用来比喻做文章或做事时,反复琢磨,反复斟酌。
在遣词造句和人物塑造上,艾丽斯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在词汇的运用上,动词和名词要足够具体,副词和形容词要足够准确,不能滥用指代不明的隐喻或陈词滥调;而在塑造人物的时候,要思考,如果是在现实生活中,这个人物究竟会发生什么?
从图库选择图片
从现实中寻找思路,并给人物安排特定的行动和反应,以此来凸显人物的性格。
对于写作者来说,任由思想的风筝自由飞翔并不困难,但在猛烈的情感狂风之下,如何让风筝飞得更加平稳最考验作者创作功力。
创作的过程就像放风筝,知道怎么放,还要知道怎么收,在这种“半梦半醒”的状态中,既要让风筝飞得越来越高,但又不能让它消失于天际。
作者:笑薇,有书智库领读达人。爱读书,爱写作,爱旅游,坚信在每个为柴米油盐奋斗的当下,更要努力追求诗和心中的远方。个人微信号:f1695363035,微信公众号:笑薇读书。如果您也想成为有书的拆书达人,请添加微信:youshulingdu。
主播:宸声,有书签约主播,电台主播。有一种对白是文字幻化声音后的遇见。欢迎关注喜马拉雅电台,宸声。微信:宸声(chen-voice)。
学习了今日共读,你收获了哪些?你想做出哪些改变?强烈建议书友们将今天的学习心得分享至下方评论,与书友们一起交流,共同进步!书友们的每一条评论,有书都能够看到,并且尽量地去给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