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汉语言文学
对于高考,我的父母没有什么要求,只要你上了本科,貌似一切都万事大吉了。所以就在填报高考志愿的时候,我自己凭着一腔热血,报了汉语言文学专业。
那一年报考,我报了六所学校,每一个学校第一志愿都是汉语言文学。这种盲目的热爱,让我几乎断了所有的后路。就这样我走上了汉语言文学这条“不归路”。
说她是“不归路”绝对没有夸张,专业课上课之前老师就会发书单,那是我惶恐的开始。当爱好成了专业,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大了。
看书,那还不简单。总以为电视里的那些长发飘飘,穿着白裙子端坐在图书馆,阳光照下来散发着金子一样光芒就是我们专业的女孩子吧,总以为你会写几句不痛不痒的感怀青春的话,会写几句让人看不懂的情诗就是我们专业的女孩子。那么,我只想说,这简直就是一个梦。
看书,这一直就是我喜欢做的事。从初中开始就一直把书藏在抽屉里,上课总是偷偷的翻着。我把所有的零花钱都放下了书上,穷的叮当响,总是背着爸妈看一些“闲书”。在录取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时候,感觉整个人都要解放了,可是只是当初太天真。汉语言文学注定是一个“漫长而枯燥”的专业。
别人问起的我专业
家里的亲戚朋友问我大学学什么专业,当我答到:汉语言文学,会有两种反映。
第一种,“这是什么专业,都没听过”。没办法,我会用更简单的方式告诉她们,就是“语文”。
第二种,“中国人还要学汉语言”,对于别人的不理解我一笑而过,没有太多的解释。在许多不理解的人看来,这就是一个没有什么用的专业,中国那么多人都是说汉语的,学了也没什么用。
可是只要自己知道你学这个专业的意义就好,你学这个专业你学到了什么。其实刚刚学这个专业几整个人都是懵的,她几乎将你从小所学的东西推翻,然后去建立一个新的体系。我们开始学习从一年级就学过的拼音,笔画,音标,语音,语素,语调……这个学习的过程是痛苦的,因为你要改变你十几年来的习惯,去形成一个新的习惯。
老师会告诉你,你要学好这些,免得将来去误人子弟。第一次学汉语音标,比学英语还要痛苦,在书上画着那些你看不懂的符号;第一次学习笔画,原来你那么多年写得那么多错字;第一次用数字标声调,原来是这样……
汉语言文学专业读书,你发现你的读书不再是纯粹的爱好,而是各种各样的作业。你要慢慢的去了解,这是什么时期的作品,作者当时的国情,社会面貌,以及作者应该属于什么流派。你要写下各种读书笔记,文章运用了哪些手法,有什么效果,在当时的社会环境是怎样的一种影射。你要了解作者的人生哲学,你要了解各种历史,你要去猜测作者的内心情感……
而这一切,已经没有了参考书去告诉你该是怎样的固定答案。你必须一个个去摸索,哦,原来是这样,原来他还有这样的一面。你会陷入一种无物之战,你对每个作家的喜爱也会磨平的。
记得第一个学期的总结,有一个同学说“学了这个专业,什么作家也不爱了。”当时老师都笑了,其实这是说出了所有人的心声。可是学习还要继续,我们还要去学习各个作家的风格、笔法,你要学国内国外的作家作品,你要学几千年的中外文学史,四年下来,你应该可以入门了吧!
这个专业,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学了这个专业之后,不敢再随便写东西了。你要对你的每一个文字负责任,你会不自觉的对自己要求更高了,你会写着一半就不想再写下去了,感觉自己写的东西是垃圾。高中那套丰富辞藻修饰就能得高分,写出真情实感就能被赞赏的一套,到了大学是不管用的。
在我们专业,才子才女,一抓一大把。随便一个就是在什么报纸上发表过多少多少文章的才女,要么就是在诗词圈里已经小有名气的才子。各种大神会时不时的出现,今天这个学长被中国作家协会看上,明天那个学姐加入什么什么作家协会,还有今天哪个学长出书,那个学姐得了茅盾文学奖,冰心散文奖,你不定什么时候就会看见学校图书馆收藏了那个学长出的书……
很多时候,生活在这强大的磁场里面,在崇拜大神的同时,也会感慨自己的卑微,感受到压力。在这个专业,你要做好抗压的能力,你要熬的过漫漫长夜,但也迎接不到黎明的准备,因为明天可能是个雨天。
总是见面,请多关照
学习汉语言文学,你越学习越觉得自己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会。文学的世界太大,你的圈子太小,你摸不到他的边际。如果你摸到了,只能说明你的知识范围太小了,你的视野不够大,因此谁也不敢放肆的说一句,完全掌握了这个专业。因此汉语言文学的人见面总是会说,请多多关照。(而在许多人看来,觉得这是迂腐的书生气,是zuo。可是没办法,这是习惯。)
同时也正是在这个台阶上,读过的书,学过的字,学过的理论,运用过的实践,看似无用的文艺和风花雪月,其实在你的身上形成了一种气质。老师总说,读书的人,他的气质是可以分辨出来的,而这种气质大概就是人们常说的“腹有诗书气自华”。我也希望有一天,我也能得偿所愿,成为别人眼中的“腹有诗书气自华”。
未来遇见,请多多关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