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精神分析协会前主席Heinz Kohut ( 1959, 1966)对精神分析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1971年,他首次提出我们应该在坚持"孤立心灵论"和"本能驱力论"的基础上,将精神分析理论和技术应用到自恋式障碍的分析与治疗中,该理论为精神分析理论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有人曾认为有自恋问题的患者之所以不能适用于自我精神分析治疗,是因为他们不能在治疗中发展出移情性神经症(引发神经症的心理冲突在移情中重现); 而Kohut认为这些患者虽然不能形成典型的移情性神经症,却可以发展出自恋式移情(自恋式移情的概念由Kohut提出)。
Kohut认为患者对咨询师发展出的自恋式移情具备三个特征:镜像移情,患者渴望获得自己所崇拜的人的接纳与认同,进而促进自我接纳与认可;理想化移情,渴望通过与自己崇拜的、强大的人物的连接而得到保护与强化自身崇拜的品质;孪生移情,患者把咨询师当成另一个自我,虽然互相独立,但心心相印且心有灵原,可以完全了解自己所想。这三种移情统称为自体客体移情,.它们分别描述了三种咨访关系类型。借由不同的咨访关系,患者试图满足之前一直渴望但是未得到满足的自体客体需求。对Kohut而言,患者之所以发展出自体客体移情,是因为他们想要在当下的咨访关系中获得某种体验。这种体验本应该产生于婴儿时期和抚养者之间(这对婴儿发展出健康的自恋特质是十分必要的),可是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得以实现。健康的自恋具备以下三个特点:不脱离现实的理想、效能感、相信自己是可爱的。需要强调的是,Kohut和此后的很多自体心理学家都认为,个体如果想要发展出"健康、统合、连续的自我","关系"背景是十分重要的;只有在这个关系中婴儿的自体客体需要通过抚养者的情感协调得以满足,个体才有可能发展出健康的自我。也正是因为如此,如果抚养者给予婴儿的反应并不协调,个体就有可能出现心理问题。
┈┈┈┈┈┈
我并不是刚开始接触先生的理论,但作者用“协调的反应”这个词我实实在在的花时间去适应了,因为我是读先生的遗作入门,虽然在他晚期的作品中清晰的呈现出主体间性思想,但用词方面并不精致,导致用词细节方面总带有经典精神分析的习惯,这个“协调的反应”就是一个例子,在先生的用词习惯中这里的词应该是“恰到好处的挫折”这是明显的带有经典精神分析思想的用词,它暗含着“我”对“你”的治疗,而“协调的反应”中“反应”一词是明显的两人互动,不再是单方面的“治疗”,是对精神分析中的斯德哥尔摩症侯群的一次深度反思,也是对共情这一概念重视到一定高度后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