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诸位是否有同感,很多时候读书很像是在从另一个角度看自己。而《1984》可能更能使我们思考自己和所在社会或者群体的关系。包括自己的定位,需要吸收和反馈的东西应该是什么,用什么样的态度去面对他人,现实与理想的抉择,是否要变成自己曾经鄙视与憎恶的人然后苟且一生。
以上这些话题,暂时没有一个我们能说清楚,所以还是先回到作品本身吧。
0
不长的作品,中篇?应该能一次读完的。一口气读了一小半,没过多久又在一次远行的火车上读完了。
那年是去哪已经忘了,清楚记得的是卧铺在车厢一头,车厢熄灯但是连接处不熄。所以就是在一个深秋的夜晚,点了根儿烟,伴随着火车有节奏的咣当声,慢慢读到了结尾处。因为读得忘我,所以结局时候还始终不能相信,就这样了,就,这样...了。到今天始终能想起那种震撼,是一种冰冷至极而且被埋葬之后反而不得不释然的心情。
1
开篇时作者似乎并没有直接了当把故事迅速展开,开头没有期待中的刺激。也可能是第一次读的时候刚出社会,许多映射和暗含的社会规则没能读懂。
最初希望能读到的精彩故事,三分之一篇幅整体情节展开后才被吸引。而且越来越被Winston的命运牵动,体会了和他一样的绝望。
但是和Winston不同的是,我们还活着,我们还能,并且有义务思考如何生活下去,即使每个人都带着各自的妥协。
2
社会的运行和发展是不以某一个人的意志改变的,但是这个人,任何一个人的自由和快乐幸福却永远和社会有着紧密的关系。而且很多时候是用自己部分的自由和理想向社会交换快乐,很可能就是所谓的追求。
从这个角度说,个人和社会是对立的,但是如果剥离掉一个人的社会性,那这个人会是什么样。
当然书中的世界是个反例,人性受到极度压制。
所以,矛盾的地方就是,老大哥即是社会,而社会即你我他,所以老大哥就是你我他的合集。
3
都知道鲁迅三改志愿的事迹,但是他是得不到办法的。那个问题有答案,但是这个问题不会被解决,因为答案和问题就是人,人性本身。当下科技,文化,社会和政治环境中,我们要么是在往上爬,要么是在巩固自己现有的位置。
书中把这种情况极端化了,已有位置的人和人群建立了稳定而固化的体系和结构,Winston们永无希望翻身。你我跟他们有着些许的不同,就是你我不太会被清洗。
注意这里我说的是不同,而不是说没有被清洗就比他们幸福。和原始的人类社会相比,我们不仅一样野蛮凶狠,而且更虚伪了,因为不仅喝奴隶们的血还得让奴隶们表示热爱老大哥。
简单说就是生产力的进步并没有使人性变得更美好,我们只是更会掩饰当年的野蛮凶狠了。
而且进一步想象一下,即使所有的Winston团结一致同时自尽,也还是会从剩下的人群中慢慢衍生出一部分人被喝血。社会还是会向那个方向演进,所以无解了。
4
最后说一下版本和译本,因为只读过董乐山的翻译,所以不便对比,董是第一个中文译者,比较主流。不行就随手翻几个不同的译本,留一个自己喜欢的就行。当然原版最好,不过其实我也还没读过。
【文/道道一毛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