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记•高祖本纪》有感
《史记·高祖本纪》这样记载了汉高祖刘邦早年之事:“常从王媪、武负贳酒,醉卧,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高祖每酤留饮,酒雠数倍。及见怪,岁竟,此两家常折券弃责。高祖常繇咸阳,纵观,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在古人眼中,帝王非平常人,他们的出生带有一定的神迹异象,连面相也有着非同常人的特异之处。
据史记,刘邦出生前,其母曾息于大泽之陂,梦见与神人相遇,那时产雷电交加、风雨大作,天地为之昏暗,其父寻刘媪,见有蛟龙伏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及其成年,“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体貌不凡。类似神迹异象层出不穷。东汉安帝刘祜,出生时不断有神光充盈产房,并有一条赤红巨蛇盘旋于床榻之间。魏文帝曹丕出生时,有青色的云气在产房上空凝结,“圜如车盖”,终日不散,望见的人都说这是“至贵之证,非人臣之气”。东晋元帝司马睿,出生时产房内“有神光之异,一室尽明”,降世后相貌也很非凡,“白豪生于日角之左,隆准龙颜”,双眼放射白光,“顾眄炜如也”。这些其实是历代的帝王们为了稳固自己的皇权,解释自己至高无上超越众生的权力的合理性,所以往往会对自己进行神化,以显示自己应天而生,这很好地体现了古代人们那种君权神授、天人合一的思想。
史记中关于高祖天赋异禀,相貌非凡的还有几个故事,最让人感叹惊奇的莫过于因人面相而得一妻的美谈了。吕公家乡原不在沛县,为了躲避仇家而去了故交沛县县令家做客,于是在此安了家。沛中的豪杰、官吏们听说县令有贵客,都前往祝贺以攀附权贵。萧何当时是县令的属官,掌管收贺礼事宜,他对那些送礼的宾客们说:“送礼不满千金的,让他坐到堂下。”高祖也去凑了个热闹,身无分文却在进见的名帖上谎称“贺钱一万”。名帖递进去了,吕公见了高祖大为吃惊,赶快起身,到门口去迎接他。吕公这个人,喜欢给人相面,看见高祖的相貌,就非常敬重他,把他领到堂上坐下。萧何说:“刘季一向满口说大话,很少做成什么事。”高祖却不以为意,乘势坐到上座去。酒喝得尽兴了,吕公于是向高祖递眼色,让他一定留下来,高祖喝完了酒,就留在后面。吕公说:“我从年轻的时候就喜欢给人相面,经我给相面的人多了,没有谁能比得上你刘季的面相,希望你好自珍爱。我有一个亲生女儿,愿意许给你做你的洒扫妻妾。”酒宴散了,吕媪对吕公大为恼火,吕公却不以为然,自觉如获至宝,最终还是把女儿嫁给了刘季。吕公的女儿也就是后来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吕后。不得不说,这段传奇就是一桩双赢的交易,刘季在没发达时白得了个能干的妻子,而吕家却因一次稳当的投资成功晋级为了权贵!
只是,早期的他却是“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廷中吏无所不狎侮,好酒及色”,空背了一身好条件,却不事家业,只弄了个泗水亭长,除了每季送送服役的壮年外,再无建树。都说刘邦出身低微,性格油滑,也看不出有什么雄才大略,那么他是凭借着什么来率领一班豪杰推翻暴秦,打败出身权贵的楚霸王项羽,以布衣之身提三尺剑而取得天下建立大汉基业的呢?
司马迁从三个方面提出了刘邦做皇帝的根据。首先是君命天授。二是善于用人。三是抚百姓。
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让人有盼头,所以能够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另外又能把握兵权和人事权以防止喧宾夺主,不致失去对人才的控制,像韩信所言:“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就是这个道理。刘邦有急智。在被项羽围困在荥阳时,韩信不但不及时救援,反而趁机要封,“汉王大怒,骂曰:‘吾困于此,量暮望若来佐我,乃欲自立为王!’”经张良、陈平暗示后,“汉王也悟,因复骂曰:‘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乃遣张良往立信为齐王,征其兵击楚。”
在与项羽对决时,刘邦曾被伏弩射中,“汉王伤胸,乃扪足曰:‘虏中吾指!”以定军心。在鸿门宴前夜项伯来通风报信的时候,刘邦紧紧抓住这根救命稻草,急忙套近乎,“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在关键时候逃过一劫。很多事例都表现了刘邦的急智,按现在的话说叫“危机处理能力”,这也是一项重要能力。
在秦末农民战争中,平民出身的刘邦能够顺从民意,鼓动百姓杀掉出尔反尔,不体恤民情的沛的县令,保卫家乡,从而得民心,被举为沛公,领导人们举起反秦大旗。在立足关中之时,刘邦在灞上召集当地名士,和他们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其他秦朝苛刻法制一律废除,使他又得民心。废除秦朝苛法的同时,他豁免其徭役减轻人民负担,又释放奴婢,凡民以饥饿自卖为奴婢者,皆免为庶人,解放生产力,“兵皆罢归家”“以功劳行田宅”让士兵复原回家,给予他们土地及住宅,使他们从事生产劳作,安居乐业,再得民心······得民心,与天下人共享利益是他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对比到现在来说,宽厚待人,学会分享,多为他人着想,关键时刻才会获得他人的支持和拥护,为自己的事业添砖加瓦,同时也为自己为他人创造了美好和谐的生活环境,何乐而不为呢?
荀子曰:君子非力所及也,善假于他物焉。譬如盲人携拐,矮者履高。又有,“三人行必有我师”,君子各有所长,莫若取长补短,方为上策。他善于计谋,知道抓住眼前及今后可能成为敌人的人的弱点,稍用计,便可坐收渔人之利。刘邦能屈能伸,果敢能决。在随后到来的项羽的胁迫下,他敢去赴鸿门宴,并适当的显示自己的“弱小”,来减轻项羽的戒心,让刚愎自用的项羽轻而易举的放走了他。回去之后,他亦是果断的斩了曹无伤,出去了一阻碍。刘邦更懂得如何借他人之力为自己开路。在得知义帝死于江南后,“袒而大哭。遂为义帝发丧,临三日。发使者告诸侯曰:‘天下共立义帝,北面事之。今项羽放杀义帝於江南,大逆无道。寡人亲为发丧,诸侯皆缟素。悉发关内兵,收三河士,南浮江汉以下,愿从诸侯王击楚之杀义帝者。’”一番表现,为他以后击杀项羽拢足了势力与理由。
在我看来,即使历史重来,刘邦还是会战胜项羽成为一代千古帝王。刘邦虽没有什么值得炫耀的看家本领,但他拥有极高的情商,“能斗智时决不斗力”,他知人善任,具有高超的用人、驭人的领导能力,这即是帝王权术。在评论自己为何能打败项羽夺得天下时,刘邦曾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善于用人确实是刘邦能够在群雄中胜出的重要原因,但是让他取得最终胜利并让汉朝基业稳固的关键却在于他擅长笼络人心。此所谓古人常言的得人心者得天下。
刘邦的平民出身决定了他对黎民百姓疾苦和要求的洞悉,毛主席曾评价说:“刘邦是在封建时代被历史学家称为‘豁达大度,从谏如流’的英雄人物。……能够打败项羽,是因为刘邦和贵族出身的项羽不同,比较熟悉社会生活,了解人民心理。” 很显然,刘邦走的路线就是现在所说的群众路线,把人民的愿望和需求放在了重要位置,于是就受到了人民的拥护和支持,所以才容易一呼百应。可以说,刘邦是真正使民族团结的领导人,为千秋后世开启了宝贵的民族精神的大门。是他将四分五裂的中国统一起来的,还定三秦后,还实行了许多有利于人民的措施:改秦园池为农田,分给民众耕种;又赐民以宴席,安抚流亡,整饬吏治,恢复生产。与项羽攻城屠杀手无寸铁的百姓、坑杀秦军降俘20万的残忍嗜血不同,刘邦温和的个性更受百姓爱戴。
在大统一的历史潮流下,刘邦选择了团结民众,他选择了历史,历史亦是选择了刘邦。他是既秦始皇统一六国分裂局面之后,创造汉民族、统一汉民族的人。他以他极富远见的领导才能开启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新纪元,开创了延续了四百多年的大汉帝国,使其成为中国历史上历时最长的统一王朝,让后世不断歌颂和敬仰!后人听闻大风歌,更相笑谈风云事,亦是布衣亦天子,千秋美名传于世!
从一个平民百姓到真龙天子,从一个酒色之徒到万人之首。夫古之英雄,成旷世功业,彪炳千古者,其道有三焉耳。有亲闲远佞,度人御职之术;有食苦耐穷,卧薪尝胆之能;有统揽全局,运筹决断之才。韩信曾用“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来影射刘邦,他的狠毒与决绝也是可见一斑的,那些为他卖过命的能人志士没有几个善终。但世人犹记得那个在军帐中畅饮的人,在酒入愁肠,略显三分醉态的他的豪迈与大气。
硝烟起,乱世行,豪杰现,霸业成。千年易过,红颜会老,但那豪迈的诗句仍旧鲜明,仿佛穿过了历史的长河,飘荡在北风萧飒的今天……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乱世英豪,布衣天子……大风歌后沛公可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