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手机解屏,我愿意迅速投入社交平台,日日夜夜手贱,印满指纹,刷着投其所好的大数据——可谓双向奔赴的爱情了。
我将自己打包卖给高速旋转的世界,主动或被动接受天南海北的讯息轰炸,浏览、评论,仿佛与手机签订卖身契,成为信息处理器。
讯息中或纸醉金迷,或悲伤痛苦,难隐之言,或平淡祥和,家长里短,让我充满了不确定性和极大的恐慌。
在某个话题里,大家互不相识,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不惜生气、发火,破口大骂亮明观点。
我也曾和人吵得对话溢出屏幕,洋洋自得嘴上功夫更胜一筹,把人骂服后,再转战,重蹈覆辙。
最荒诞的是,仔细看争吵的这位新网友ID,这不刚刚我骂服帖的那位吗?
现在反思,以我键盘侠多年的经验:
网络骂战,每次的流程和骂词差别不大,其出发点只有一个:唯我独尊
尤其当大伙齐刷刷站我,拍手叫好,连连点赞,内心得到满足,怒刷了存在感,以及一丢丢成就感,周而复始。
我乐此不疲地奔跑,追逐,但忘记了停下来歇歇。
这些逐渐消磨我,不再迫切分享自己——和多姿多彩的互联网相比,我的生活多么乏味。
虽然紧跟日新月异的热搜,消除了我的部分无聊和疲惫,长年累月下来,我却感觉焦虑,年华和光阴的白白流逝。
日子是一列单程,无法往返,我们只能一边缅怀,一边投入未来。
付出心血,经常性的和别人讨论自己的朋友,
朝九晚五的上班,加班,一天除去睡觉,像学生时代,那样一大块空闲时间的机会已经不多了。
我拖着瘦小身躯,在家和公司两点一线。坐地铁不自觉抬头看着周围,那些为生活四处奔波的人,不同的面孔,却仿佛一个模子里刻印出来。
我也诞生在那个模子里,我们来自普天之下,五湖四海,却奔向相同的目的:为利来,为利往。
我顾不上太多,生活会打破所有幻想和浪漫。
上班、下班的高峰,地铁人潮拥挤中,人与人间隙的在一个狭窄的空间,每到一站,都会有匆匆下车,去奔赴下一个短暂避难所。
灵魂仿佛挤出生天,独留躯体在人间。
你的高跟鞋被丢失在排山倒海般的人流中。
为了生活,有时并不缺钱,但也感受不到有钱的快乐,钱给了你活下去的保障,缺没有给你活下去的快乐和幸福。
当我认识到这点,我还是为保障而努力奋斗,但快乐和幸福却不一定如期而至,甚至不知道何时占据内心更多的忧伤,以及患得患失的不确定感。
在线下我总是孤独的没有一个朋友,好受些,如果朋友多,反而会让我焦虑,那些朋友之间的把酒言欢,是不是不属于我。
也有时我会偷偷一个人怀疑自己是不是不适合与人交流和来往,适合呆在原始社会,元谋人。
在网络输出,在线下孤独。生活常态,人格分裂的,我们瞬间能向世界贡献无数个自己,专门负责不同的工种,负责处理我多多的情绪和问题。
我们似乎也能认识到问题所在,但黏黏糊糊的在身上,也难以摆脱现状。
有时主动出击,线下交友,约人逛街,不停说话,融入集体,勉强接受,也没有特别兴奋和感觉困乏。
那种激动,转眼一想,既然在家一个人独处也是不闷不乐,为什么还要去外面迎接一身臭汗的,不如在家好好待着吧。
没有分享欲,或者说,你也懒得关注太多人的生活在这个世界发生了什么,世界仅仅是你的寄居地,而你只活着为自己。
我也不觉得这是一个人的自私自利,而是互不打扰,各自生活安好,如果每个人都学会承认別人的不同和存在,不以自己的一套观点输出去,形象甚至去硬性的改变别人。
自此洋洋自得,但那又能收获什么,我不想说自己多么讨人厌,但人们在求同存异的过程中,存异的空间是否被压缩至零,包含与被包含以趋同。
我被裹挟着慢慢苍老的,年老似乎是一瞬间的,你意识不到,皱纹外眼角突然外眼角,你才意识到不年轻了,衰老的似乎也不止心态的问题,还有心态的,成熟。
分享欲下降我不是坏事,更加专注自己的每天的自己,当然再给点平台刷手机的时间降低了,也能够帮助自己更多的认清楚,似乎以前觉得那些必不可少的,每天要在抖音刷来刷去的日子,似乎成为了过去式。
当我真的,可以戒断,仿佛离开是突然的,没有正式的告别仪式,甚至我作为主角都没人通知,所有事情。
我就这样不在花费时间去在无数的平台那样一而再的去,和他们争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