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问题教学,语文教学的“法宝”
学校以“基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课堂”为主题的教研课拉开帷幕,今天走进了六(5)班的语文课,教师讲的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的《唯一的听众》。
这是出自作者落雪(笔名)笔下的一篇文章。该文讲述的是一名乐感极差的小提琴演奏男孩,羞于自己的乐技,而避开人群前往人迹罕至的小山上练琴。然而一旁的老人时常听琴,默默地鼓励着男孩,使男孩恢复自信,不再羞于在人前拉琴,而日后每当在人群前演奏时都会想起当年那位鼓励自己的聋老人。
教师在教学时紧抓住了“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从老教授的言行与‘我‘的心理、行动变化两方面感受老人对’我‘的爱护、鼓励,以及’我‘对她的敬佩、感激之情“这个教学目标,引导学生默读全文,重点找出描写老妇人语言和神态的句子,从关键词来体会老妇人对我的鼓励,找出我心理的变化的句子,学生在品读、思考、感悟中感受到老妇人对我的用心良苦和无私帮助,我用琴声来表达对她的感激之情,突出了她在我心目中的地位是独一无二的,与课题的唯一相呼应。
整堂课教师对教材理解准确,教学思路清晰,以学生的听说读写等语文活动为主,体现了语言、思维和感情的统一。但是这节课始终以老师的问和学生的答贯穿,没有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只注意知识的传授,不见学法指导,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没有很大的帮助。
听完课后,我在想,如果我设计这节课,该怎么做呢。
一,质疑解题。唯一的听众中“唯一”是题眼,是关键词语。“何谓之一,一即是惟一,唯一,惟精惟一,独一无二也”。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是独一无二的听众?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最能调动学生读书、思索、 答问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其有疑;有疑者,须教无疑,到这里 才是长进。”)
二,主问题导入,大中见细。
1.检查预习。预习完这篇课文,你觉得是什么对于我来说是唯一的?(老妇人的鼓励)
2、出示主问题:默读课文,找出文中你觉得老妇人对我的鼓励是唯一的句子。细细品读,写出自己的感受。
学生先独立默读、思考,后面可以自由交流,也可以小组内交流。通过找出对老妇人语言、神态的描写的句子,来感受她对我的鼓励,抓住关键词语,如“平静”,透过平静的表情下,是老妇人对我热烈的鼓励。找出描写我心理活动变化句子,进行对比阅读,因为有了老妇人的鼓励和关心,我的进步神速,才有了后面的成就,老妇人在我心中是唯一的,是无法替代的。这个过程,老师没有琐碎的问题,学生在批注中独立思考,学会找关键词来理解,学习能力得到提高。同时,在交流时教师相机引导语言、神态、动作、心理描写在表现人物特点时的准确表达。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大量的无效的问和学生的无效的答在课堂上广泛存在,师之间为了问而问的情况比比皆是。这些过多、过细、过浅、过滥的问和答使语文课堂教学显得平淡无味,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在教学是被大量的问题支肢成一块块零碎材料,一节节本应该由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心灵对话的语文课成了师生这间的问答课。而主问题教学,就是整堂课围绕着一个或几个大问题,主线清晰地组织教学和学习。这种模式中教师能对教材进行整理、提炼,能够关注课标要求在教材中的落脚点,让课堂给学生更大的空间自主学习,实现学习方式的根本性改变。)
这次教研课的主题是“基本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核心素养”是一个热度很高的词,具体到语文教诵,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四个方面,即语言构建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判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一言以蔽之,就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听与说的训练民,可以从家庭和社会中自然习得,而读和写,需要专业训练,可以说,学生的语文学习,很大程序度上是读和写的训练,特别是到年段,更是如此。那么,课堂作为学习的主阵地,教师一定得根据学情和学段特点,设计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内容,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