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先给妹妹,妈妈再给你买”。
“你要学会分享,做一个懂事的好孩子”。
大家小时候或多或少都有被父母强制性和别人去分享的经历,好像都不愿意把自己视若珍宝的玩具送给其他小朋友,在大部分父母眼里,孩子的一切都是自己的附属品,自己是有权利去支配的。
而一位美国妈妈在帖子里分享了她的做法,引起了国内外关于“分享”教育的思考。
Alanya带着儿子去公园玩耍,刚到公园,一群小男孩都冲过来围着儿子,要和他一起玩他的玩具,儿子很紧张,下意识的抱紧了玩具,抬头向她求助。其实有孩子的家长一定也经常遇到这种情况,而一般父母都会让孩子拿出玩具来给其他的小朋友玩....
然而,Alnya清清楚楚的告诉自己儿子:
“如果你不愿意的话,就告诉他们你不想,你没必要和别人分享。”
被拒绝的小男孩向Alnya告状,而Alnya转头告诉这群小男孩说:“他说了不,如果他想的话,他会拿出来和你们分享的”。
Alnya说,她刚说完就瞬间收到了在场大人们鄙视的目光,而她本人却洋洋洒洒的在网上写出了自己之所以这么做的理由:“如果我,一个成年人拿着一个三明治坐在公园里,我会被要求分享我自己的这块三明治吗?很显然不会。
换句话说,如果一群正常的,有礼貌的陌生人,他们会因为我拒绝分享这块三明治而生气吗?很显然也不会。那我们为什么要求我们的孩子去分享他们不想要分享的东西呢?”
这篇推文很显然引发了很多孩子父母的讨论:
“教育孩子分享公园里的公共设备,例如秋千、滑滑梯这些,因为这不是属于某个个体的财产。可孩子自己的东西:如衣服、鞋子、玩具和童话书等等,这应该是孩子自己来支配的物品,我们没有权利干涉。”
“下一次,如果你的宝贝气冲冲跑过来和你说有人不愿意和他分享的时候,告诉他这不是一个你开口就能得到所有的世界,没有人有义务和你分享。别反而去责怪那些懂得维护了自身权益的人。”
知乎网友shine霖霖也曝出了童年经历对自己人生道路的影响:
她说:“小时候,只要别的小朋友流露出喜欢我的玩具的神情,妈妈就会拿出来给别人。我难过、委屈,可妈妈和我说,买玩具给我,就是希望让我学会跟别人分享,如果我不懂得分享,买玩具给我干嘛?”
甚至让她认为,自己的难过和委屈,是不对的,是不应该的,应该表现得很乐意去分享。
“渐渐的,我觉得一切看似属于我的,其实都不属于我。我拥有的一切,谁都可以来参与分配。所有的人或事,只能陪伴我一阵子,而不是一辈子。”
后来,她读书的时候,拿了奖学金,辅导员跟她讲,她家境不错,应该把这个奖学金名额让给家庭比较困难的同学,她说好。
几年前她买了个房子,后来房价涨了,妈妈说,舅舅家比较困难,涨价后更买不到房子了,让她原价卖给他们,反正都是一家人,她说好。
前些年,男朋友的前女友找到她,说他们过去是多么不容易,因为一些误会而错过了彼此,而她跟男友在一起,才不过几个月,割舍起来更容易,她说好。
回顾这些,她说:“圣母娘娘用自己的慷慨,培养出了一个将来面对欺凌和掠夺时,只会逆来顺受的懦弱孩子。”
这种结局,太让人痛心了。
孩子如果在遇到他人需求分享自己的“私有财产”的时候,该如何引导呢?
家长在处理这件事情的前提是尊重孩子的决定,孩子是否觉得愉快。
如果孩子不愿意分享,应该花时间和耐心去了解孩子的想法,可能上一秒不愿意,下一秒就愿意分享了。
另一面,如果孩子想得到对方的“玩具”,对方不肯分享,家长也不要直接参与进来。应该引导孩子思考,鼓励孩子自己主动去沟通和争取,而不是让孩子自己靠“武力”或者对家长的依赖性使家长参与进来得到对方的“玩具”。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中国家长坚持认为孩子就是孩子,什么都不懂,大人可以帮助孩子决定意愿和想法,并无原则的去满足孩子的愿望。这是不对的。
大人们应该告诉孩子:
“你们应该有自己的想法和主意,我尊重你的决定。”
而且家长应该坚信:
“这是我的孩子,我相信他一定有能力处理好这件事。”
当孩子处理好自己的事情后,家长要让孩子为自己能独立思考解决问题感到骄傲。
因为家长和孩子本应该相互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