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以为包含春节假期的二月会有个读书小高峰出现,但看数量,仍是与一月持平,年初自己定下的百本书计划难道要泡汤?!相信热爱读书的你们会有这样的感受吧,一些时日沉浸在读书这件事之后,头脑会有点拥堵,特别是临睡的时候,白天看过的一些字句会自己跑冒出来,断断续续,斑斑点点。
当然,这种现象可能与二月读书主题有关系吧。
其实我读书是很随性的,不会照抄大神们开列的书单来按图索骥,更没有什么主题预定,只是会因为太喜爱正在读的一本,不想破坏掉那种弥漫开来的情绪,就会搜寻这个作家其它的作品来看,或是找类似题材的书来看。于是,也就形成了主题。
二月的读书轨迹有点压抑,有关于生存的,因为读得自己心情太憋闷,就写了篇书评(有兴趣的话去看看我2月21日发布的《关于生存我们知道的还太少》吧,嘿嘿)来平复情绪;也有关于战争的,以至于到现在仍然心存恐惧和怀疑;真正特别享受阅读的应该是春节假期那段日子,选的几本书都比较平和。
就在这又沉重又平静之间,2016年二月已经走远。着手写读书笔记的现在已是美好的阳春三月,仔细看窗外的树枝,已经有暗棕色的小突起,再过些日子,就该发芽了吧。无论读书让我的心里跌宕起怎样的情绪,它带来的底色仍然是美好的,它让我逝去的时间,都看得见。人长大了,面对匆匆的岁月,需要这种安慰。
以下是我的二月读书报告,愿君喜欢。
马宏杰《最后的耍猴人》、《西部招妻》——关于生存我们知道的还太少
为这两本书专门写了书评,为了避免重复,如果想了解这两本的请看那一篇。有一点是书评里没提到的,马宏杰说中国处于变革的时代,想要拍摄的人和事有太多,我想,这句也可以用到写字的领域吧。用心观察,用心记录,可能会让晦暗不堪的生活有一点光亮,现下我们所经历的一切凡俗,都可以成为日后故事的素材,这么想着,觉得每一天都有意义了起来。
木心《鱼丽之宴》——静心以及净心
烦躁于庸常人生的机械琐碎?那就读读木心吧,他的文字有静心以及净心的功能。2015年年末入了一套木心,素净的封皮很是美丽,再加上每本都不厚,放到包里不占地方,地铁里、公交车上或是午休的桌边,总能舒服得读上几页。
哦,对了,读木心,手边一定要有笔。里面有太多太美的字句,是那种很素雅、简省的文字,许久不见于书本,是中国文字本来的味道,像茶。所以,读木心,头脑是愉悦的,手指却疲惫,有时候想,干脆就抄整本吧,值得的。
这本《鱼丽之宴》按照木心自己的说法“原想叙叙人生上的利钝成败,结果变成了一场酒酣耳热的飨宴。”书里有木心一以贯之的对艺术的见解,读这部分,自己总是胆怯的,像个虔诚无知的小学生,因为阅读视野的狭窄,也只得拼命地相信,先生说的一定都有道理。书中另外一部对个人以往求学之路的回忆更能让人产生共鸣,有一种超越凡俗的旷达。
“青春必须动,静的青春往往流于自残。”
“学生时期最宝贵的是无忧无虑的心情,青春都是具有不知从哪里来的锦绣前程的保证,谁都是天才。”
“大白天,社会、人性、哲学,锻炼周旋,消耗甚巨,所以只能在夜晚成人长大。”
里尔克《给青年诗人的信》——后青春期的诗
里尔克是著名的抒情诗人,即便你对诗歌没有了解,但“谁这时没有房屋,就不必建筑;谁此时孤独,就永远孤独”这样的诗句你肯定听过,并被感动过吧。
除了写诗,里尔克还是个稀有的书简家,他一生在旅行走访中,总要以写信的方式和朋友们、青年们、失业的工人、初出茅庐的作家、被囚禁的革命家沟通谈心。
写信真是世界上最浪漫的事。怀揣情感,诉诸信笺,把这里的一切说给远方的人听,绝妙的文字连同纸间留存的温度一同寄送给心中的人。
亲爱的里尔克先生,即将三十岁的我机缘巧合地读到三十岁的你,还真是莫名的缘分,这十封信,对我而言,是后青春期的诗呢。读到你写下的“在根本处,在那最深奥、最重要的事物上,我们是无名的孤单”,突然有些怀念自己的二十几岁了,那些“一切都在开始”的日子。你告诉我们,要以沉默应对生命中诸多荒唐不安,要停止抱怨,安于所处的位置,任凭寂寞生长,然后做幽暗的努力。
松浦弥太郎《今天也要用心过生活》——喘口气,享受阅读之美
本月读得最轻松的一本,越来越喜欢的日式调调。松浦先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诗意,换一个新鲜的角度来审视生活,却不流于鸡汤,这点很赞,也很难。
幸福感从哪里得来呢?从一餐一饭、窗明几净、物尽其用、与人为善、主动问好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中得来的。松浦先生对生活有一股孩童般的认真,能保持这样的态度过生活,真好。
当我觉得三十岁已经是个万劫不复的深渊,生活被固定下来无法改变的时候,我看到这句“人生已经走过一半,因而积累了许多经验能够传授给其他人。人生也才走过了一半,因而还有勇气摧毁既有的功与过,从零开始追求美好的新事物。”
当我总以忙为理由彻底沦为外食族,口味越来越重,肥肉越来越多的时候,我看到这句“如果将忙碌作为借口,总是以机器做的食物果腹,不管是大人或是小孩都会让人觉得很可怜”。
当我的书桌越来越杂乱,心情也随之烦躁起来时,读到这句“即使是眼睛看不见的地方也打理干净,这份用心能为我们打造出精致的生活和人生”。
读完这本书,我觉得很踏实,因为知道自己要努力改正的地方还有太多,还是先别急着抱怨和哀叹啦。
S.A.阿列克谢耶维奇《我是女兵,也是女人》——女人的史诗
诺奖获得者、二战、女兵、口述历史,听到窦文涛在《锵锵三人行》里与译者的对谈说出这样几个关键词,一下子就吸引到我,赶紧找来电子书看。书很厚重,于是整个二月的尾巴,都浸淫在书里营造出的战火硝烟挣扎死亡的情境中,有点虐心。
因为是口述历史,作者亲自采访二战中与男人们在前线并肩作战的女兵,从这些在尸山血海中摸爬滚打最终活着迎接胜利的女性口中,战争变成了另一番样子。
十六七岁的少女,无法享受青春的光彩,炮火已经打到家门口,她们不得不剪去长发、扔掉连衣裙,穿上不合身的军装,瘦弱的肩膀扛起枪,走向战场。别以为她们是被迫的,没有人逼迫她们,这一切都是女孩子们发自内心的想法,在那时,人们都认为战争马上就会结束,后来的残酷,是未曾预料过的。据女兵们回忆,其实军队是不愿意接收她们的,她们没有受过正规训练,而且,战争的严酷和军队的约束,本来就和女性不沾边。
女人的天性就和孕育生命紧密相连,而战争,则是扼杀。
一个身手不凡的女狙击手,在战场上屡立奇功,最后因为戴上心爱的红围巾,被敌人发现目标,当场毙命。
预感自己在接下来的战斗中会死去,女兵一个劲儿地去找司务长,只想领到一件新衬衫,她就想穿一件新衬衫,雪白雪白,有松紧带的,结果她真的牺牲了,全身是血,白衬衣和红鲜血,红白相间,留在女伴的记忆里。
真正的战争不止发生在战场上,胜利是属于男人的,对女人来说,没有硝烟的战争如影随形。
没有人愿意娶女兵,目睹那么多生与死之后,灵魂已经衰老了,爱情竟然成了小孩子把戏,另外那些和男人们摸爬滚打走过的战争岁月,早就成了他人窃窃私语的诟病。“从她身上飘出的是香水味儿,而你身上是毡靴和绑腿布的味儿。”
即便有的结婚了,有了家庭生活,对于过往岁月,她们选择集体失声。
我们看惯甚至看腻了官方的、权威的、宏大的历史,其实与历史事件相比,历史中的人更加弥足珍贵,她们经历了怎样的青春,见证了怎样的残忍,挣扎出一条怎样的路,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才真正打动人心,这本书,就是在这个意义上,如此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