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梦想家》是一部关于救赎和被救赎的电影。
它的戏路和《肖申克的救赎》完全不一样。其实如果单纯从编剧的角度来说,这部电影比后者更加老道。同时,全片中正片(现在)和闪回(过去)的交织非常完美,堪称是一部处理闪回的完美教程。
电影讲述了《随风而来的玛丽·波平斯阿姨(Mary Poppins)》作者特拉弗斯(P.L.Travers)与华特·迪士尼合作,改编《随风而来的玛丽·波平斯阿姨(Mary Poppins)》成电影《欢乐满人间》(Mary Poppins)的故事。而在这个故事中,又不停的闪回到特拉弗斯的童年,讲述她和父亲的故事。
在第一个故事中,特拉弗斯因为没钱过日子而被迫出卖自己的作品。面对自己这种不耻的行为(至少她认为是),她无法原谅自己。所以,在20年间,一直都未曾将书的电影拍摄权授予迪斯尼公司。最后被迫出卖作品时,她坚持参与编剧,保证原著的完整性。最终,在经历数次波折后,保住了作品人物的完整性,实现了对自己的救赎。
而在第二个故事中,幼小的特拉弗斯不论是写诗获奖还是坚持做自己,都是为了拼命讨好自己的父亲。以至于在酒鬼父亲因为酗酒病入膏肓之时,还偷偷给父亲拿酒,结果间接导致父亲死去。这件事情成为了她一辈子的遗憾,甚至到了现在也无法原谅自己。
影片通过两个故事的穿插,最终让特拉弗斯借由编剧来实现了父亲变成一个好人,了却自己数十年的遗憾和悔恨,获得自我救赎的大团圆来做结局。
抛开技巧和这部电影背后众多巧合的花絮,这部电影最打动人的是特拉弗斯和她父亲的感情。
特拉弗斯的父亲是一个崇尚自由的人,他巨大的脑洞和对子女的宽容、鼓励、爱护,以及对恶劣环境的适应都让人非常敬佩。可是人无完人,他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就是嗜酒,每日无酒不欢,他最后也死在了酒上。
最感人的一幕发生在家里。病重的父亲躺在床上,望着靠在窗前无助地特拉弗斯。
特拉弗斯发现父亲病重,开始害怕父亲随时会离去,于是对父亲说:
"Don't leave me."(“别离开我。”)
父亲有点忧郁的望着她,回答道:
"Never."(“永不。”)
“永不”——这承诺只是轻言细语的一个词,却承载着父亲对女儿一辈子不离不弃的感情。俗话说的父爱如山,也不过如此。它立即触碰了我内心最为柔软的地方。就连写到这儿,我还是无法逃脱它那时带给我的感动,眼睛又开始泛红。
不过,这一切或许只有为人父母之后才能够真正理解。
人最怕的就是承诺,因为一个小小的承诺会让人付出一生去践行、去遵循、去兑现。不仅如此,那承诺的压力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难以兑现,越来越沉重,沉重到血肉之躯无法承受,沉重到即使最坚强的心灵也无法再坚持。
实际上,除了付出承诺的人,得到承诺的人也不快乐。特拉弗斯就是如此。
为了父亲的“永不”,为了让父亲坚持他的承诺,特拉弗斯从垃圾堆里找酒给父亲喝……直到最后,她写的诗得了奖。她想买好吃的给父亲,父亲说要吃梨,结果当特拉弗斯兴高采烈地拿着梨回到家时,父亲已经死去。
梨从特拉弗斯手中滚落下来散落一地,她的心也碎满了一地。从那以后梨成为存储着她伤心记忆的符号,不再出现在她的现实世界里。
这就是她数十年来无法原谅自己的罪过。虽然在她的书中,将玛丽·波平斯阿姨塑造成正帮助了自己一家人,甚至让父亲回归到家庭之中,一家人从此过上幸福生活的魔法保姆,可是她却无法在这系列丛书中救赎自己。
直到编剧完这部电影,她才知道,救赎从来不是外人能给的。哪怕是获得了别人的原谅,自己也无法得到救赎。也就是说,除了自己没有人能够真正救赎自己。
再直白一点,就是除了自己没人能够真正卸下承诺的包袱,真正原谅自己。
文末补遗:电影内外
1、改编后的电影《欢乐满人间》(Mary Poppins)非常有名:通过百度,才知道这部电影有多出名。我就不得瑟了,感兴趣的朋友直接百度。
2、此剧的女主角艾玛·汤普森居然亲自编剧了两部以玛丽·波平斯阿姨为原型的电影《保姆麦克菲》一、二,并且担任了主角,为此还获得了奥斯卡最佳编剧。这么说来,在本片中她其实是本色出演……
3、迪士尼获得《玛丽·波平斯阿姨》系列作品的电影版权花了16年,并非20上,而且在拍摄时特拉弗斯的很多意见并没有像在本片中一样被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