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S姑娘说自己的选择困难症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好。她三番四次跟我说起她的苦恼时,我给她的回应经历了一开始的滔滔不绝,到后来的三言两语,再到现在的听听就好。我们是大学同学,如果不是因为毕业而天各一方,想必今天我们还在被她的“选择困难症”折磨的哭笑不得。
大学时候,她会拉着我们去逛街,为了衣服A与衣服B站在店里问我们不下十遍,最后一件也不买;去吃饭聚餐,她会为了吃什么菜而犹豫不决;如果事件A与事件B都是同样要做的,她也不知道如何是好。往往事前她告诉我们方案已经成竹在胸,但真的操作起来,我们发现被她的信誓旦旦蒙骗了。因为她总是临时等我们到齐了,才会跟我们征求意见,选方案A还是方案B……
S姑娘说她真的有选择困难症,在这个词流行起来后,在她嘴里出现的频率多了很多。所以她在感情里也吃过这个病的亏。30+的姑娘,一边按捺不住内心的焦急听从家人的意见频频相亲,一边又忍不住被小鲜肉引诱,暧昧的不清不楚。最后小鲜肉说走就走,留给她一个决绝的背影时,相亲对象她也没断,可也没说继续。几年过去,依然是孤身一人。她在外人看起来都是风风火火的性子,做事火急火燎,但只有最亲近的人才知道,她柔软的快纠结成一团毛线的内心是非常脆弱无助的。
我相信,S姑娘的这个病很多人都会有。比如说,有人想买读书,却纠结于是买电子阅读器kindle还是买实体书;有人想投稿,却纠结于投纸媒还是新媒体;有人想买口红,却在YSL和channel之间徘徊不定;有人同时被好几个男性(女性)追求,在选择对象时,踌躇不前……
-02-
选择困难症到底是个什么病?心理学里对于人的“选择”有个非常理性的定义,大义是说每个人都天然有趋利避害的本能,在做决定的时候,潜意识里偏好选择相对安全、对自己有利的一方。而“选择困难症”意味着这两个甚至多个待选的东西,每一个身上都有吸引你的特质,但同样也有对你不利或者是你不喜欢的品质。而你对于这些品质本能有一种“趋利避害”的判断,但无论是有利还是不利,这些品质都还达不到绝对化。为什么没有绝对化?因为你心里的那杆秤还不知道什么才是对你最重要的东西。
有个很流行的观点说:所谓的选择困难症,都是因为你穷。这句话我们且当玩笑好了,不能当真。毕竟在买衣服的时候你当然可以豪爽的大手一挥说买买买,而离开了卖场回到生活工作感情,你依然会有这样的障碍。
因为不知道要什么,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就什么都想要,什么都接纳,什么都不拒绝,也什么都不选择。这种“无为”的背后,是一种极其不负责任的不成熟心态。在有限的条件框架里,不愿意做出选择,想跳出游戏规则而无能为力,却又不愿意面对自己选择之后带来的后果。
-03-
相信很多人都看过在玩具商店门外打滚的小孩,他们尽管家里或者手里已经有了许多玩具,依然不停地想要新玩具,哪怕新玩具买回去只玩5分钟,也依依不饶的讨要。你的选择困难症是隐性的“新玩具饥渴症”。在成长过程中有多少次没被满足,长大后就有多少个空洞在嗷嗷待哺。例如买衣服,衣服A和衣服B你一直在犹豫,无非是怕买了A之后,回家发现A有缺陷不完美,而没买下来的B就成了心上的那颗朱砂痣,一直念念不忘趋于完美。在你的想象之中,你已经为还没做的事情设置了一万种假设情形,而这些情形的后果大多是负面的,不完美的,你不希望看到更不愿意承担的后果。
有多少人用选择困难症来为自己的无法负责开脱?小孩子才选择困难症,成年人只看后果和责任!
那怎么样才能治好“选择困难症”?比如我想买口红,我想要YSL的美艳,又想要channel的滋润,在荷包有限的情况下,你得问问自己,此刻是美艳更重要还是滋润才是你的需求。如果你两者都想要,在外部条件不允许的前提下,将其中一项需求往后延期,至于延期多久,视情况而定。
在每一次因为选择而焦虑的时候,记得在心里告诉自己:我已经是个成年人,我能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任,任何结果我都能接受和承担。温柔地看着你内心那个一直渴求的小孩,告诉TA你拥有的已经足够了,无论怎么选择,都不用焦虑和担心未来还没发生的结果。
相信自己,你在当下做出的每一个选择,都将是最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