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自然,保至真,抱道推诚”,保持一颗平常心,凡事顺其自然,精进而没有精进之心,做事而没有做事之心,一切都让它自然达成,就像完成呼吸的过程一样,既重且静,和平、和气、和离、厚重、厚道,即使外在有一些事情来干扰你,你也不会受到干扰,不会迷惑。
历史上有很多“不惑于外情”的例子。比如一位叫阴长生的道人,这个人是汉光武帝刘秀的皇后阴丽华的族裔,他虽然生在贵之家,又当了官,但天性不爱权势,只想修道。后来,他拜了一位叫马鸣生的道长为师,始终如一地侍奉了师父二十多年。最初这位马鸣生道长还有十二位弟子,但因为他一天到晚只谈世俗的名利禄,不给弟子们传道,他的十二位弟子就怀疑他没有得道,一哄而散,只有阴长生没有走。最后,师父就悄悄把修道窍决传给了阴长生。还有王重阳,王重阳刚到山东弘法时,收了几千弟子,这几千个弟子一个月就要消耗上万斤粮食,并且老是不务正业,捣是弄非。有一天,王重阳就“得”了皮肤病,奇臭无比。弟子们一看师父竟然病了,就觉得师父肯定没有得道,于是一哄而散,几千人最后只剩下七个人,这七人就是后来的全真七子。还有张良给黄石老人捡鞋的故事。这些故事的共同之处是,最后能得到真传的,都是那些一但相信就始终如一,不被外界因素——包括师父的种种示现——所迷惑的人。这样的人都具备重和静两种素质,他们能沉得下来,知道自己内心最根本的追求,而且因为静到极致,于是有了一种直观的智慧,能看破眼前一些虚幻的假象,坚持追求自己认为正确的东西。从古至今,但凡成功者,必然有这两个特点。
不仅在做人做事方面要避免“轻则失根,躁则失君”,修道方面也要避免出现这种情况,要归根复命。在第十六章,老子说过“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就是说,要回到本初清净的状态,这个状态归结为一个字,就是“静”。“轻”和“躁”都会破坏和干扰这种状态,因为“轻”和“躁”都代表了一种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的作秀心态。比如,一些人念经的时候,一边念,心里一边盘算着什么时候才能念完,念完之后顿时变得很轻松,觉得自己终于念完了。这不是修道,而是在糊弄自己,浪费生命,这就是修道中的轻则失根,躁则失君”——轻率浮躁的心态让主体性消失,定力消失,连自己该做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做,都统统不记得了。这样一来,修道就成了作秀,不会有真正意义的。
————选自《老子的心事》第二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