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一名老师,我们只有上好课才能坚守住自己的三尺讲台,而仅仅是上好课还是远远不够的,更多的是,我们都在思考如何让学生喜欢自己的课堂。而在今年暑假假期中,有幸啃了北京十一学校魏勇老师的《怎么上课,学生才喜欢》,让我受益匪浅,也开始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
一、千万别忘记自己也曾是学生
孔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把这句话放在这里也是适用的,书中说到了作为一名老师千万别忘了自己也曾是学生。作者自己上学时,内心对于老师上课时的期待,对于学校建设的期待。当然现在他的学生内心也是同样有各种想法,但能否让其充分表达这就是老师的教学手段。魏老师的课堂设计总能别出心裁,这些都来源于魏老师从学生的经验来上课,这不仅激发学生的兴趣,更能让学生们将所学的知识内化为自身的素养。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也要时刻给予学生不一样的惊喜,这样的惊喜要有“侵略性”,内容要有“颠覆性”,同时课堂对话也要有一定的“侵略性”。作为教师,我们无需总把自己摆在至高无上甚至不可侵犯的位置,这无形中让自己与学生有了距离感,我们要懂得以最真实的自我去面对学生,与他们分享自己的人生体验与思考,对他们施加教育的同时,我们也从学生的身上受到一定的教育及影响。新时期的教育更要求教师要学会重新定义自己的角色,不要过于低估学生的能力,过于霸道和专制只会扼杀学生的创造力。作为教师我们有各项规定需要遵守,但不代表我们没有自己的主权,所以我们要像魏勇老师的那样,守住教育的一厘米主权。
二、好课的标准是什么
存在社会上的标准千千万万,而对于课堂教学, 究竟怎样的一节课才能称得上是好课?相信这是所有老师都会思考的问题。魏老师认为好课应以学生为中心,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同时又是有边界的。课堂的主角是学生,课堂要服务于学生的成长,一切为顺应学生的成长而设置。而只有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时,才能在课堂上说出自己的想法,才能在原有的基础上生成新的知识和见解。但课堂上自然生成的一些话题以及各种突发状况并不是老师所能预料到的,而老师如何处理这一系列的状况是这节好课的重点。在我们的课堂上不要仅仅局限于某一学科的教学,学科间是融会贯通的,这样的课堂学生受益良多。开放性的课堂要求我们吸纳更多不一样的观点和内容,但是并不代表没有边界,对于那些远离事实及逻辑的言论,我们要坚决抵制,不能让其进入课堂,扰乱学生,要给学生们构建一节美好的课堂。
三、好老师要擅于提出好问题
我们都知道在课堂教学中有效问题的提出,对于课堂来说是生成的关键点,在书中认为好的问题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好问题能够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课堂真正地走进学生的内心。好问题是激发学生和饥渴感的关键。而作为老师的我们,对于该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才能算作好问题也是众说纷纭。好问题应该具有挑战性,自然地包含基础知识,具有延伸性。我们在课堂上要擅于抓住有价值的信息提出问题,要多给学生表达的机会,在学生回答问题时要多多追问,引向深入,让学生有了自我展示的舞台,更让其的思维在课堂上得到拓展。但在我们提出问题时,不同的老师会有不同的方式,引发的效果也是不一样,这就取决于怎么铺垫。而这取决于老师自身,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学习,充实自身,找到适合自己天性的教学方式,要关注学术前沿,切不可闭门造车。
四、怎么上课,学生才喜欢
上课,是每一个教师最基本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出现“高效课堂”“量化课堂”等概念,而处于应试教育阶段的教学,存在考试就存在压力,应试教育和个体存在有些严重的冲突,之后提出素质教育,就要求教育要追求“思”的在场,这是人从生存中自然产生的精神活动,而“思维”是在别人给定的框架中进行的具有指向性的精神活动,就需要我们明确课堂并不是教师自我展示的舞台,而是学生的学习场所,学校不是考试工厂,而应该是追求真理的地方,是学生求知欲能够得到自然释放的地方,是师生在松弛的状态下与真我相遇的地方。凸显的恰恰是教师要成为学生的精神导师,在书中提到关于北京十一学校的改革:从课堂延伸到课程,又从课程延伸到学校形态,分层教学、走班选课、取消班主任等,所有这些改革当中,最具争议的大概就是取消班主任了,事实上很多班主任看作“班妈妈”班主任什么都管,是学生在学校生活的依靠,殊不知换个角度来看,班主任往往也是学生的精神绑架者,一个打着爱的旗号的绑架者,先小学班主任还有一定的存在的必要的话,中学以后,改革分两步走,第一步用导师代替班主任,第二步才是取消班主任。这也是值得每一位老师深度思考的改革试点。
对于上课我们都不陌生,往往在公开课上我们都这样认为:把一个好的教学设计设计好,尽可能精确到每个细节,甚至过渡语,在那个地方停顿,做什么表情,事先都计划好。也就是整节课都在老师的计划掌控之中,如果在上课过程中,,学生的回答出现了意外,出乎教学设计的意料之外,那么老师可能把它拽回来,拽到我们预先设定的那个方向上去,不让它旁斜逸出,从而保证公开课的完整性和可观赏性。在这样一个过程,学生有怎么样的感受呢?我们通常无从得知,因为公开课的忙碌远远超过想象。课究竟为谁上的?是为听课老师上的?还是学生上的?让学生有思考的欲望和能力,,为了充满思考的教室,这个课怎么去上才能上好?怎么去评价一节好课?值得我们深思。读再多有字之书也不能代替生活这本无字之书,听再多高明的看法也不能代替自己亲自去体验一把。实践中去体会!
五、好课堂来自平时的积累
开放的课堂,就会不好驾驭,学生稀奇古怪的想法出来了,对老师的素质提出了挑战,需要我们老师具备深厚的功底。古人常说“书中自有黄金屋”而对于老师需要具备深厚的功底自然离不开阅读,读书应该成为自己的生活方式,身处大数据时代的我们,阅读也在发生革命,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方式发生的 翻天覆的变化 ,但是阅读的碎片化和多样化适应现代人的生活节奏,一直以来我很喜欢文学,读大学期间除了必修课《古代文学史》《近代文学史》 《现代文学史》《当代文学史》《外国文学史》等,我喜欢看文学名著,让我觉得充实,而在这本书上我发现只读文学的语文老师不是真正的好老师,因为广阔的人文视野,是自己思考所得,所感,然后自然流露表达出来的东西,那就是有生命力,活生生的文字。魏勇老师建议还应该多读经济类、哲学类、历史类等书籍当我们学会积累,再把所学运用于课堂,也许好的课堂就已经离你也越来越近了,把思考作为生活的习惯,教书要教的好,脑袋就不能闲着,去琢磨,如果老师经常处于一种琢磨的状态,就能得心应手地驾驭开放式课堂。
读完这本书之后发现对于新老师来说,读这本书的最大指导意义不在于学会怎么上课,不在于掌握教学的方式,而是教你怎样思考教学,在于思考教学的意义,使读者能够确定教育的思想高度,即便现在达不到这样的高度,也能够让自己在教学中充满人文关怀。例如书中作者魏勇老师提出:教学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新人,以使其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这样教师才能将自己从追求考试成绩的困苦中解放出来,你在学生时代希望教师怎样做,今天你就怎样做。懂得站在学生的立场去看待和思考问题,课堂教学的设计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丰富自己的课堂,让我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有所收获,更让他们喜欢上我的课堂。当然作为年轻教师要懂得丰富自身,与时俱进,做一个新时代的老师。在怎么上课,学生才喜欢的这条道路上,我要时时琢磨,勇于实践!
附书本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