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系列的经历给我的感觉是, 有一股无比强大的阻力在维护当前支付机构的直连模式,绕来绕去各种偷换概念,移花接木始终没有触及到他们的核心利益。
偶然间读到一篇文章 问点Deepseek答不上的:支付行业还能回归真正的“四方模式”吗? 作者的观点是 清算机构仅仅只是扮演信息透传的角色 那么为什么一定要回归真正的“四方模式”呢?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些模式。
一、直连模式
快捷支付直连模式是指用户通过支付宝平台直接绑定银行卡,绕过传统网银跳转,实现无需银行页面验证的快速支付。其核心特点是支付机构与银行直接对接在多家银行开设备付金账户,资金清算结算不通过清算平台,形成“支付机构—银行”的直连通道。
二、现有模式 - ”新四方模式” (推测版)
为什么会得出这个推测呢?这个取决于银行侧的一个意外发现
一次滴滴打车银行端同时收到了2笔流水,一笔是银联快捷支付、另外一笔是网联协议支付。网联那笔发生金额扣除,所以推断实际场景可能是银联完成清算任务,网联完成资金划拨。
在结合之前文章作者所描述的 清算机构仅仅只是扮演信息透传的角色推断网联部分可能只涵盖 网关透传 + 资金结算划拨。
当前模式的推测结论
当前的支付结算很可能是以下几种模式共同存在
- 模式一:银联清算 + 网联资金结算划拨 = 比较完整的四方模式
- 模式二:银联清算 + 银联资金结算划拨 = 完整的四方模式
- 模式三:支付机构清算结算 = 直连模式
- 模式四:支付机构清算 + 网联资金结算划拨 = 伪断直连模式
这里模式三和模式四存在着大量的监管漏洞,隐藏着巨大的系统性风险
虽然接入了网联号称是四方模式本质上还是直连模式,接入银联的部分由于银联有提供支付标记化基础设施,这里应该是传统的四方模式。另外在境外支付处理上需要依赖境外卡组织,境内没有能够处理境外支付业务的基础设施,这又违背了国家强调的数据出境安全。
近期虽然万事网联拿到了人民币清算牌照,但是最终落地发行的却是一张不带银联logo的双标芯片卡。支付通道还是 快捷支付+ 银联+ 境外万事达,又再次回归到了伪断直连模式。
三、真正的“四方模式”
POS信息流
NFC信息流
钱包信息流
扫码信息流
三、模式的对比
其实我觉得国际主推的模式有个更合适的名字叫 Open-loop 因为恰好有4方参与所以就叫成了四方模式真正的理解应该是这样的:
- 四方模式(Open-loop):由多个机构和平台共同参与,资金清算由多个金融机构通过中介平台(如VISA、Mastercard等)进行。
- 直连模式(Closed-loop):由单一支付机构控制,资金流动和清算在该支付机构内部进行。
直连模式(Closed-loop) | 四方模式(Open-loop) | 新四方模式(Closed-loop变种) |
---|---|---|
核心特征:支付机构自闭环 | 核心特征:开放银行网络清算 | 核心特征:引入网联但本质上还是支付机构闭环 |
支付宝/微信在各银行开设备付金账户 | 无需支付机构开设多银行账户 | 支付机构仍控制用户/商户账户 |
资金流:用户→支付机构账户→商户 | 资金流:用户→发卡行→卡组→收单行→商户 | 资金流:用户→支付机构/网联/银联→商户 |
清算层级:二清 | 清算层级:一清 | 清算层级:二清 形式上通过网联,本质仍依赖支付机构 |
角色分工: 收单方=支付机构 账户方=支付机构 清算方=支付机构 结算方=支付机构 |
角色分工: 收单方=收单银行 账户方=发卡行 清算方=银联 结算方=银联 |
角色分工: 收单方=支付机构/收单银行 账户方=支付机构/发卡行 清算方=支付机构/银联 结算方=支付机构/银联/网联 |
四、Closed-loop 有什么危害
交易信息不透明与合规风险
-
信息真实性缺失
新四方模式下,支付机构掌握交易规则和报文格式的主导权,清算机构仅作为“信息通道”,无法有效验证交易真实性。 -
合规漏洞扩大
清算机构未承担审核和交易合法性验证的核心职责,导致非法资金流转等问题长期存在,为非法二清、洗钱、赌博等违法行为提供隐蔽通道。
毫不客气的说如今社会诈骗猖獗,微信支付宝网联要付很大责任,为这批诈骗犯留下了犯罪的通道
中小机构生存压力与市场失衡
-
竞争不公平性
支付机构通过闭环账户体系绑定用户和商户,压缩收单机构和清算机构的服务空间。中小支付机构因缺乏话语权和技术资源,难以接入统一清算网络,导致市场集中度进一步加剧。 -
创新抑制
支付机构主导的规则体系可能阻碍技术创新,例如在跨境支付、数字人民币等新场景中,中小机构难以突破现有技术框架,形成创新壁垒。
跨境交易风险与监管套利
-
监管盲区
跨境交易中,支付机构可能通过虚构交易路径或调整汇率结算规则规避监管,导致外汇管理失效,甚至引发资本异常流动。 -
国际合规冲突
部分国家要求交易信息透明化,但新四方模式下的信息截断可能引发国际监管冲突,影响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清算机构职能弱化与技术依赖风险
-
清算机构中立性受损
清算机构沦为“被动通道”,无法有效协调发卡行与收单机构间的利益分配,削弱其风险防控和行业治理能力。 -
技术标准碎片化
支付机构自建技术标准(如报文格式),导致清算机构对第三方技术的依赖性增强,可能因技术漏洞引发全链路风险。
资金沉淀与流动性风险
支付机构仍保留控制备付金账户,可能导致资金沉淀规模过大,若管理不善或挪用资金,将引发流动性危机,威胁用户资金安全。
五、Discover 和 Paypal 为什么离开中国?
支付模式适应性:Discover和PayPal主要采用全球通用的四方模式(Open-loop),即由发卡行、收单行、清算机构和支付机构共同参与的支付架构。然而在中国市场,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等主要支付平台采用的是直连模式(Closed-loop),即支付机构控制交易规则和账户体系,资金清算在其内部进行使得Discover 和 Paypal无法参与。
市场竞争压力:在中国,支付宝和微信支付通过自建的闭环支付系统,牢牢掌握了用户和商户资源。相比之下,Discover和PayPal的四方模式需要依赖外部清算机构,难以与本地支付方式竞争。
因此,支付模式的差异以及与本地支付生态系统的适配程度,支付宝和微信支付通过闭环支付系统牢牢占据市场主导地位,形成了排他性的竞争格局,进一步压缩了其他机构的盈利空间(包括境内机构),限制了其共同发展的可能性,这也是Discover和PayPal在中国市场退出的重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