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的关键,在于得到人才 | 日读《资治通鉴》七十九
【专栏介绍】
与你一起,每天阅读《资治通鉴》,欢迎关注。
【发生时间】
公元前二三七年
【相关人物】
嬴政,秦国国君,秦始皇
李斯,师从荀子,上蔡县人
【故事大概】
这一年冬天十月份,文信侯吕不韦被免除国相职位。
【评】
后来,吕不韦全家被流放到蜀地,最后饮鸩自尽。一个历史上非常出名的商人、政治家,至此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后来,秦国的大臣们都向秦王进谏说:“其他诸侯国来秦国做官,目的都是为了他们自己的国家,而游说秦王您。为了保证国家安全,请秦王将他们全部逐出。”
秦王认为有道理,于是下令搜捕所有的外国人(即其他诸侯国的为官者),准备将他们全部开除。客卿李斯也在名单之中。
李斯不满,于是向秦王上书进谏。
李斯认为,过去秦穆公招揽贤人君子,向西边一个叫戎的部落中,招揽了由余。在东边的楚国,招揽到了百里奚。在宋国招揽到了蹇叔。在晋国招揽到了丕豹、公孙支。在这些贤人君子的辅佐下,秦王吞并了二十国,占领了土地上千里,称霸了整个西戎。
李斯接着分析,他认为秦孝公使用了商鞅的变法,让所有的诸侯国都不得不臣服于秦国,至今国家还处于大治当中。秦惠王使用了张仪的计谋,破除了六国的合纵计划,让他们都来臣服于秦国。秦昭王任用范雎,让国家公权强大,打击私权。
李斯指出,这四个国君之所以能够建功立业,关键还是在于,任用了他国的贤人君子。这就足以说明,他国的贤人君子,并没有辜负秦国,反而是让秦国逐渐强大起来。
李斯认为,秦王所享受的美色、音乐、珠宝、玉器都不是秦国自己生产的,都是来自于别的国家。但是现在对于人才,却不问是非,不论曲直,将所有非秦国的贤人,都驱逐出去,这算什么呢?这只能够说明,秦王只看重美色、音乐、珠宝、玉器,而不看重百姓。
李斯分析,他举了两个例子。泰山不论土壤好坏,能够让它强大起来的,它都能会聚拢起来,所以泰山能够如此高大。同理,河海无论溪流细或广,都能够吸收,所以能够让自己广大起来。如果国君能够不拘一格地使用人才,就能够让自己的国家强大起来。这也是三王、五帝之所以能够无敌的原因。
李斯指出,秦王现在将贤人君子驱逐,让他们去别的国家,这是在帮助其他的国家。而一旦没有人辅佐秦国,秦国也会逐渐衰退,百姓也会逐渐离去,最后是让别的国家富强起来。
秦王在阅读李斯的进谏书信之后,大受启发,于是召见了李斯,恢复了他的官职,废除了自己的逐客令。李斯也因此回到了岗位上。
后来,秦王采用了李斯的政治主张,暗中派人去收买别国有能力的人才,让别国的能人,都逐渐归顺到秦国。
几年之后,秦国统一天下。
【推古验今】
李斯,是战国时期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也是帮助秦国强大的关键人物。
李斯一开始只是一个小小的官员。有一天,李斯在厕所看到一群老鼠正在吃大便。这群老鼠看到人了,惊慌失措,马上逃跑。而当他在看米仓看到另外一群老鼠,却发现它们吃得是又肥又大,还不怕人。
这件事情给了李斯非常大的启发。他发现,人就像老鼠一样,处于不同的环境,就会有不同的机遇。
于是,李斯便发愤图强,师从荀子,学习帝王之术,最后去到了秦国,得到了吕不韦的器重,也逐渐接近了秦王。
这才有了上述所讲的故事。
要想让一个组织强大起来,永远离不开人才。就像吴起,帮助魏文侯大破秦军,又帮助楚国施行变法。就像商鞅,实行变法,让秦国快速强大起来,这才有了争霸天下的能力。就像韩信,帮助刘邦打退项羽,等等。
设想没有这些人才,或者这些人才去了其他的国家,对于本国来说,所造成的损失有多大。
就像我们一直在调侃的魏国,人才生产国,占据优越的地理位置,却一直留不住人才,最终导致魏国一直被各个诸侯国揍。
要想得到人才,首先则要识别人才,接着要有一定的手段去招揽他们。就像是秦王所做的,暗中派人去收买各方人才,为秦国所用。
关于人才的招揽方法,可以参阅这两篇文章:
就像《三略》所说的:“夫所谓士者,英雄也。故曰:罗其英雄则敌国穷。英雄者,国之干;庶民者,国之本。得其干,收其本,则政行而无怨。”
对于团队来说,也是如此。
招揽到一个非常有能力的人,对于团队来说,是一件多么利好的事情。他能够帮助团队引领方向,帮助团队解决问题,还能够顺带管理团队。这样的人,一个顶三个,对于领导层来说,是多多益善的。
【欢迎关注】
历史使人明智,经典使人通达。领略历史魅力,感悟先贤智慧。
资治通鉴、论语、三略、六韬等传统文化讲解。
欢迎搜索【稽圣】进行关注。
欢迎转发、在看、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