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读了几本书,想趁还有些印象的时候,做个简短的读后感。
第一本——《金钱心理学》
这本书我在阅读前几章的时候并没有太多的感悟,因为它里面提到的对金钱的认知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比如,介绍复利的好处;再比如介绍运气和风险。这些知识都是我们日常已经有所了解的,对一遍遍的重温感到厌烦。正当我以为这又是一本没有什么新意的介绍理财的书时,我就读到了一些和我自己非常契合的观点。
第一个是关于自由的阐述,书中说,富有的最高级形式是,每天早上起床后你都可以说:“今天我能做我想做的任何事。” 金钱最大的内在价值是它能耐赋予你掌控自己时间的能力。在读到这一点的时候,我感到这本书是真的懂我的。偶尔我会畅想一下,假如我有足够养老的钱,那么我接下来赚的每一分钱,我都可以把它花掉,我可以用这些钱去做我想做的任何事。假如我有足够的钱,使我不用工作,那么我就可以去自由地掌控我的时间。到时候我会怎样安排自己的时间呢? 我会去学习自己一直想学习的东西,我可能会去旅行,可能会投身 于养生和运动……但是,因为我没有足够的钱,所以我只能工作,用自己的时间去换取金钱。也就是说,我没有掌控我自己时间的能力。而如果我拥有足够的钱,我就拥有了这种能力,那我一定会感到自由和轻松。
第二个观点,是关于豪车悖论,书中阐述的意思是,你身上穿的名牌,开的豪车,其实并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别人看到这些,只会想要拥有你身上的那些东西。因此尊重的来源并非你身上的名牌和你开的豪车。“通过用金钱购买昂贵之物获得的尊重和羡慕可能远比你想象中少。” 想想是不是这样?确实,如果我看到一个人背着名牌的包包,我的注意力肯定会被包吸引,并且开始估算我适不适合这个包,我要如何拥有这个包,我背上这个包是不是特别好看,而不会关心背这个包的人是不是那么值得尊重。再打个比方,比如有人花了几万块买黄牛票,获得一个和明星合影或者得到写真签名的机会。我虽然很羡慕,但我羡慕的自然是这件事情,就是说,我会畅想,有一天我也可以获得写真签名和合影,而不是会尊重这位获得签名或合影的人。真正能够赢得别人尊敬的,是高尚的品格和专业的能力。所以,与其把钱花在购买奢侈品上,不如花钱去提升自己。
第三个观点是有关存钱的,这个观点也是很击中我。这么多年,也看过很多有关理财的书籍,大部分都是这样规划理财的。为你未来要做的事做打算,比如养老需要存多少钱,你要搞一个账户,孩子念大学要多少钱,你要有一个账户,买房子要多少钱,要有一个账户。仿佛后半生的每一件事都已经计划好,然后再根据这些计划去按比例存钱。但是,如果说,我其实并没有什么一定的规划,比如我其实并不清楚我养老需要多少钱,我不知道我老了后能够活多少年,我也不知道那个时候的物价是什么样子的,我甚至不清楚我能拿到多少养老金;再比如,你说的买房买车,我如果根本没有这些需求,那我是不是就不需要为这些事情存钱,那我如果有多的钱,是不是全部花掉它? 这本书告诉我,存钱不一定有什么目标,不一定是为了一个具体的计划而存。有足够的钱,是为了获得自由,为了抵御不可知的风险。所以你必须存在,越多越好。我真的无比赞同这个观点。书中还进一步阐述说,人是非常善变的,你今天想要存钱做的事情,可能到了一定时候就不想了。所以说,为了一个目标存钱,也并不是一个非常能够坚持的东西。相反,不需要为了什么,就是为了这些不可知的东西,你不知道你会遇到的风险,你想要拥有自由,你可能会突然想要买什么东西,或者想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而这个时候,你所存的足够的钱,就派上 了用场。
第四点,是关于投资的,之前看的理财书,有的是比较具体的,比如教你炒股,教你怎么选基金。看完后,就很焦虑,觉得自己浪费了很多时间去投了不靠谱的基金。但今天看了这本书,心理其实就变得很平和。确实有些投资组合可能会赚很多,但那并不一定是适合你的,你可能会因为这个无法心安。所以,让自己感到舒适的投资方式,才是最适合你的。就比如,买房子,虽然我目前买的房子,确实现在跌了好多了。但是,想想当时那就是我最合适的房子,我现在住在这个地方,也觉得蛮舒适。由于贷款不多,公积金可以覆盖,因此目前也没有经济上的压力。如果我在其他地方买了很高价的房子,我可能会因为每个月的还贷压力搞得寝食难安,生活质量和心理感受直线下降。或者我可能会因为买不起太贵的,又要地段好的,而买了一个老破小,因此住进去非常的不舒服,什么都不方便。那我也不会开心。因此,我非常同意书里的这个观点,适合自己的就好,不需要去和别人比较自己的收益是不是最高的。有些东西,比如每天开心,压力小,环境舒适,可能比高出的那些收益来说更加重要。
书中还有 一些其他的观点,比如怎样理解投资过程中遭遇的亏损,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金钱,以及作者自己是怎样生活和怎样对待自己的金钱的。
看完这本书,我也逐渐清晰了自己的想法。首先,我肯定会尽量存钱,为了追求自由和抵御风险。而不是为了什么具体的目标,如果说有的话,那首先就是养老了吧。其次,我仍然坚持一贯的作风,不追求奢侈品,而选择性价比最高的东西来使用。比如,并不需要名牌包包等奢侈品,也不需要太多的装饰品,简约一些。比如,车作为一个消耗品,在不需要的情况下,我也不会去买。再次,钱应该花在刀刃上,比如提升自己、保持健康、而我认为对于我来说,也需要打扮自己,还有在家人和真正朋友身上的花销等等。最后,不是说尽力存钱,就是要委屈自己什么都不能买,自己开心也很重要的,有一个自己的爱好也对自己的身心健康有好处,因此当然可以选择一些性价比高的好用好吃的东西,购买少量的可爱的装饰等等。
这本书五星推荐,确实会对自己的金钱观念有启发,还要一些就是自己之前一直认为的不清晰的概念,在这里得到了理解和加强。会让自己的金钱观有更加清晰的认知。
第二本书,叫做《置身事内》
这是一本介绍中国政府与经济发展的书。读完你会更加了解一些政府收钱的运作方式,像收税啊,拿地啊,都有涉及。而且关于中国的几次税制改革和对于一些行业发展的方针,对地方以及中央的影响。书中通过举例子,对一些重要的改革,而对相关行业、地方政府和企业的影响,讲得非常生动。并且书中还拿了中国和美国做了对比,让人更加清晰的看出两国的不同点。书中并没有对政府的做法全部褒奖或者批评。而是通过自己的判断,给出了优劣的评价和原因。感觉作者确实在相关领域研究了很多年了。对政府经济运作的熟悉程度非常之深,令人敬佩。这本书讲得还是挺有趣的,但我个人可能会产生一些兴趣方面的抵触情感,因此并没有完全读懂。但以我这种粗略的阅读,已经觉得了解了很多自己曾经未曾考虑过的政府的考虑问题的角度和判断,也让我对目前的政策有了新的理解角度。如果更加感兴趣的,还可以阅读作者推荐的相关书籍,相信读完,也可以变成半个业内大神了。
推荐指数:五颗星
第三本书,《世上最伟大的交易》
讲的是美国2008年金融危机中,一些比较有眼力的金融大亨,做空cds的记录。主角是约翰·保尔森,他在这场金融危机中,赚得盆满钵满。不过我基本上是当个故事看了,而且由于对其中的金融术语了解不多,看得也是比较粗浅。整体收获不大。但我从此觉得,多掌握一些金融相关知识其实非常非常的必要,以后要加强金融相关书籍的阅读。
推荐指数:三颗星 对2008年金融危机中做空赚钱的大亨们感兴趣的以及对金融感兴趣的读者可以来读读。
第四本书,《刀锋》
这本小说,是毛姆的代表作。我之前没有读过毛姆的作品,不过很多外国人写书,都会渗透着许多哲学概念,如果你了解一点儿西方哲学,读他的小说,大概能读出一些他的哲学思维。这里不是我懂的意思😅。这本书将作者自己也加入了小说的情节中,并通过自己的所思所见,去描写了几个主要人物的生活。这里的男主角,自然是拉里。他是所有的书中角色中,最神秘,品德最高尚,也最与众不同的人。他从小喜欢天空,于是年纪轻轻就去参加了空军,还上了战场。但,自从他的好朋友在战争中牺牲后,他的思想开始有了变化。他开始去寻找一些关于人生的答案。他进行了一场漫长的旅行,遇见了许多人,去过许多地方,做过许多事,然后最终,做了他自己的选择。 书中第二个主角,伊莎贝儿,原来是拉里的女朋友,但是,她与拉里的追求完全不同。她想要舒适的生活,温暖的家庭,想要变得富有。因此,最后她没有和拉里在一起,而是嫁给了另一位富有的青年,格雷·马图林。虽然中途,他们遭遇了经济危机而破产,但最后因为继承了一位富有的舅舅的遗产,最终还是像她想象中的那样生活。她虽然嫁给了马图林,但拉里也一直在她心中。因此,她不但嫉妒,也不允许一位她看不上眼的姑娘嫁给拉里,以至于想出了一个计谋,最终成功破坏了拉里的婚姻。艾略特,伊莎贝儿的舅舅,一个左右逢源的人,凭借自己的力量获得巨额财富。热衷于参加各种宴会,游走在上流社会中,以此来显示自己的身份。苏珊·鲁维埃,一位妓女,但很有智慧,最终嫁给了那个一直包养她的人,还成为了一名画家,而书中的我,则是真实的用了作者自己的身份,是一位作家。
作者说,自己的这部小说,也是一部每个人都如愿以偿的小说。因为每个人最终的结局,都过上了自己期望的生活。虽然,在作者心中,这些人的品格优劣,智慧高低,是有一个排序的,但作者并没有对任何人加以苛责。每个人都有好的部分,和不好的部分,也确实不应该以自己的见解去评判他人的人生。
不过在作者心中,拉里这位男主角,是作者在书中自言是他写作的初衷。因为这个人的思想,经历都十分的与众不同,他追求的东西,可以说已经超越了俗世大众一般认同的价值观。我猜,这位拉里所尊敬的哲学家,应该也是作者所尊敬的,比如斯宾诺莎。也许作者对印度教,也有自己的想法和见解,通过拉里表述出来。不过他也说了,他自己是做不到拉里那个样子的。他是一个俗人,他需要金钱来给自己安全感,给自己自由支配生命的权利。我认同作者的观点,由此也由衷地认为自己也是一个俗世之人。必须在俗世讨生活,无法像拉里那样抛弃一切,去追求真理,寻找答案。不过,我做不到,但仍然十分佩服这样的人的勇气。他们的思想高度,对生命的体察,应该会比我深刻很多吧。至此,也有些释怀,对很多晦涩难懂的哲学,其实略有涉猎,但兴趣并不是很大。怎么说呢,因为西方哲学的内容实在太广博了。而且里面的很多涉及到形而上学的东西,以及上帝相关的一些论点,我实在是接受不了。当然也不全是,斯宾诺莎也是我比较欣赏的一位哲学家,主要源自他的遭遇。他为了坚持真理,能够反抗权力,并且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不过,这并没有磨灭他的光辉,他仍然按照自己的理念生活着,并且能够出著作,还吸引很多仰慕他的人来拜访。但他又不贪图名利和财富。当然了,要不怎么是思想高尚的哲学家呢。言而总之,很羡慕拉里这样敢做敢为,有思想的人,但是无法做到也释怀了。
对伊莎贝儿,作者在参与到她的事件中,除了赞叹她美貌外,也直接揭露了她破坏拉里婚姻的阴谋。这个人物,我倒觉得,其实是最接近我们普通人的角色。并没有多高尚,也没有很勇敢,更不会为了爱情抛弃一切。想想,绝大多数人,都是利己的,有很多东西也很难放弃。作为一个世俗中人,她简直就是非常典型的模板。
对于苏珊,我觉得大概作者生活的年代,西方对妓女、情妇这些的容忍度非常高,价值观和现在有所不同,是可以理解的。不过,虽然她们的存在是被认可的,但身份大概也是很低微。不过,从作者描写苏珊的情况来看,会感觉,这位姑娘其实很有智慧,对自己的生活也很有打算。抛去妓女这个职业,以及她最后的归宿,竟然让人觉得还有点儿励志。
而对于艾略特,作者一开始,就把他描写成一位十分市侩圆滑的人,包括对待自己,也是这样。但作者也并没有苛责他。因为他虽然世故圆滑,不过对待他想要接触的人,确实尽心尽力。但作者在他去世之前,对他的一生深感惋惜。这里可以体现出作者的一些价值观。他认为把时间浪费在周旋于各种人之间。为了一些社会上的地位和他人的评价而不停地在各种宴会上游走,保持身份,真的是一件非常愚蠢的事情。但这正是艾略特最看重的东西。活了一辈子,没有一天是为了自己而活的,确实,感到很累。但深陷其中的艾略特,好似并非如此思考,不知道这对他来说,是不是也算是一件好事呢?
读完这本书,首先,觉得故事还是挺吸引人,可读性比较高,不过我读的这个版本翻译的一般,把一些精彩的句子给说的太平淡了。其次,通过这本书,我开始不再过于纠结自己对西方哲学的掌握和追求,不理解,不接受的地方,就不接受吧,自己只不过是个俗人。最后,通过对各个角色的经历,更全面的看待一个人。
再就是想说说,觉得这种把自己融入作品中,并且通过自己的视角,跨越很长时间,一段段地去写的方式,和《人生海海》的写作风格有些相似呢。
再来说一句小说中很受启发的一句话:“用坚韧不拔的精神去忍受降临在别人身上的灾难,那是最容易不过的事。”真的好讽刺。
推荐指数:四颗星 毕竟是毛姆非常重要的代表作,我理解不到的,可能你会看到非常深刻的认识
最后一本,《以幽默的方式过一生》
其实我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并没有注意到作者是谁。但因为他在书中也提到了自己的网名,突然这个陌生又熟悉的名字就进入了脑海。琢磨先生,好像是一个好久远的名字了。似乎有听说过,但打死也记不起来究竟是做什么的了。后来一边阅读,再加上上网搜索一下,大概知道是一位微博大V,但仍然不记得自己是在什么契机下知道这个人的。记忆真的很奇怪,有些出现在你生命中的人,就好像被用涂改液涂掉了,完全不记得和他的点点滴滴。这位只是一个听说过名字的微博大V,但是有些曾经相处过一年的人,也会这样随着记忆消失不见。比如我高三那年的英语老师,几年前和几个高中同学聚会,我发现我已经把他忘得干干净净了。即使到现在,仍然只留下一个不太真实的画面,说不太真实,就是指,我甚至不知道这个画面是真实存在的,还是我臆想出来的。缘分浅到如此。
再说回这本书。这是由很多很多篇小散文组成的,作者为这些文章按照主题排了序。大部分也是写自己的人生感悟,写对人对事的态度,顺便输出一些哲理性的名言警句。读起来整体基调是十分轻松的,而且因为其自身的语言比较幽默,这也和标题正好契合。
推荐指数,四颗星,在疲惫的时候,拿起这本书温暖一下自己,说不定某一句话就能让你领悟出生活的真谛,改变看法,活得轻松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