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
结合自己的课堂实践谈一谈本节课中于老师多种形式的识字法的借鉴作用。
一、导课新颖,引人入胜。
上课初始,于老师在引入课题时,采用彩色粉笔画一张弓,然后画一支箭,又用一个问句“有个叫更羸的人只拉弓,不射箭就能把大雁射下来这是怎么回事呢”这种采用绘画、问句两种方式都是学生感兴趣的点,不仅让学生理解了什么是弓,什么是箭,又制造了悬念,引人入胜。
二、读通读顺,有扶有放。
一篇课文第一课时少不了识字教学,于老师也不例外,这也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识字教学是为了给学生扫除阅读障碍而设计。按照常规教法,往往是出示这一课重点字词,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识记、理解。而于老师在《惊弓之鸟》这一课中,却不走寻常路。
师:通过预习,生字都认识了吗?(生答:认识了)字认识了,就可以读书了。首先,要求读得正确、流利。(板书:正确、流利)要做到这两点,第一,精神要集中,要眼到、口到、心到。(板书:眼到、口到、心到)第二、哪一句读得不流畅,就反复练习几遍。请打开书,我们先读一读第一、两节试试。
当指名读,该生读“断”时,于老师鼓励他再读两遍,当读通读顺后,于老师又让全班同学像那名学生那样读,并要求做到眼到、口到、心到。
这个环节的设计,是由扶到放的过程,是真正实现了让学生读通读顺这一教学目标,把读通读顺落到了实处。
三、识字教学,方法多样。
首先是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于老师出示了这几个词语:惊弓之鸟,大吃一惊,信不过,孤单失群。追问“惊弓之鸟”是什么意思?你从哪儿看出来的?这样一个问题设置,学生从课文中自然就找到了。然后,于老师没有采用相同的方法让学生理解“大吃一惊”这个词语,而是,抓住两个词语的相同字“惊”的意思,让学生去区分,更让人佩服的是,于老师抓住了学生有好胜心理,采用激将法,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这一设计可谓巧妙之极。
师:(随手板书个叹号)从这两个叹号也可看出,这里的“惊”是“惊奇”的意思。“大吃一惊”就是感到非常奇怪。下面还有一个地方能看出“惊”是“奇怪”的意思你们往下看,能不能找出来,这一点比较难。
如果说,“惊弓之鸟”和“大吃一惊”这两个词语是采用联系上下文通过对比让学生理解的话,对于“信不过”这个词,于老师则是抓住了让学生通过标点符号理解的。生:“信不过”就是“不相信”。我是从两个问号看出来的。(读:“是吗?……你有这样的本事?”
“孤单失群”这个词语教学,于老师是采用根据字面意思帮助学生理解的。
对于带生字的词语教学,课文中学生不能直接找出答案,于老师采用是让学生查字典方法帮助学生理解的。这一课里,于老师让学生查“悲惨”和“愈合”这两个词,并且是分组查字典,这种方法既激发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又节约了时间,可谓是一举两得。
对于一字多义的教学,于老师采用的是据文选义的方法。(小黑板出示:“只听得嘣的一声响,那只大雁直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多数学生说两个“直”意思不一样,但不同在哪里,一时又说不出来。”)师:我们不妨查查字典,看看字典里“直”有几种解释。为了节省时间我把字典里几种解释抄下来了。大家看看――。这种抓句子里的关键字,结合查字典的方法,又是一处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纵观于老师这节课识字教学方法,主要有联系上下文,查字典这两种方法,在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这个环节中,于老师没有采用一个模式进行,而是比较、标点符号、字面意思等多种方法并用。查字典方法,于老师也是多种方法综合运用。这种形式多样的识字方法,学生自然记得准,记得牢,自然受欢迎。
虽然,我常年教高年级,识字教学虽不作为重点,但于老师的这种方法,也同样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