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家在各种社交网络上安利《欢乐颂》这部剧,五个女孩儿性格迥异,安迪聪慧高冷,樊胜美通透人性,曲筱绡古灵精怪,邱莹莹爽朗直白,关雎尔乖萌沉稳,相信每个人也都或多或少从她们身上,折射出属于自己的那部分人生。
在某件事情,某些人又或者是某个瞬间,你也一定会从她们不同的处境中怀有深深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吧。
樊胜美这个人物的设定相比其他女孩儿更接地气儿,也更具有争议性。
她是一个从小城市来大上海打拼的小白领,熟谙职场规则,处理人事人情相关问题经验老道,热情不失同理心,她能站在每个人所处的不同立场和环境思考问题,是大家眼里的知心大姐。
但由于家庭男尊女卑,重男轻女的原因,导致父母无条件放纵和维护自己哥哥各种无理的要求,其处理方式就是不断向在外辛苦打拼却又不得不佯装潇洒的樊胜美,进行理所当然的索取。
“樊胜美”,甚至“樊胜美父母”这几个关键词也曾在微博上占据了很长时间的热搜,有的网友甚至怀疑,世上真有像樊胜美这样的父母吗?
先来讲一个我身边的真实故事:
L是我从小一起长大的表姐,家里还有一个比她小7岁的妹妹。以前,在农村连续生养女儿是一件不值得高兴的事情,不仅邻居妯娌之间看不起,甚至自己父母也都非常排斥。
在我记忆里,表姐从没对父亲大声说过话,对长辈言听计从,待人接物友好和善,学习成绩从小优异,高考那年顺利考取北京一所重点大学,后来妹妹也陆续上大学。但家里清苦,表姐参加工作后,每月除了给家里寄零用钱以外,还得供养妹妹上大学的费用。
表姐几次跟我聊天,说到辞职,她说:“现在自己一点儿也不敢放松,妹妹的学杂费,家里老人的生活费,妈妈看病,爸爸抓药等等问题都重重地压在她头上,辞职这种事情对她来讲想都别想。”
去年妹妹大学毕业,也参加了工作,表姐才显得稍微轻松点儿,辞去从毕业一直工作到现在的外企公司,考取了贵州一所重点高中的老师。由于背井离乡,人生地不熟,又没亲戚朋友,她几次表示很想转回我们本地的学校,这样可以守着父母,照顾他们,同时又能回到日思夜想的家乡。
可家里父亲不同意,觉得你一个在外面上过名牌大学,进过著名外企,出过国留过洋的人怎么可以最后又混回那个小县城呢。阻止的时候,也要求表姐和老家相处了多年的男友分手,最后表姐一气之下,选择了自杀。
当时家人很不理解,为何一个上过大学,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心理是如此脆弱。可他们真的没有搞明白,有多少孩子是不得已才选择了父母的选择;有多少孩子在外过得并不好,但每次电话里还不断重复那句“爸爸妈妈,我真挺好”;又有多少人希望父母并不仅仅向左邻右舍亲朋好友炫耀自家孩子飞得有多高,而是能关心一下他们飞得有多累。
樊胜美这样的父母,我相信在现实中,或多或少是存在的,更多存在的还有一群像表姐那样,被生活强压的孩子。
樊胜美之所以畏首畏尾,小心翼翼,是因为她清楚地认识到,贫穷就会资源受限,让人志短,会束缚自己理想。她没有像曲筱绡那样优厚的家庭基础够自己折腾,也没有像安迪那样的聪明才智,让自己在短时间内脱颖而出,一举成功。她不过是一个普通人,一个还有被家人指望要养的小职员,一个有债要还的打工妹。
她混迹高端社交场合,以小博大,钓金龟婿,其中一大部分原因并不是有多拜金,她可以把别人送的真名牌卖掉,以此贴补家用,她虚荣仅仅是想通过以某种快捷径来马上拯救那个千疮百孔的家庭,摆脱一成不变的命运。但她没有认识到,所谓那样的社交,红酒杯盏有人献殷勤,可生活中的锅碗瓢盆却无人问津。一个人要想在别人那里显得有价值,首先得学会自我增值,方式方法却不是一味地买包买表买名牌来给自己标价,那只能显得你穿着一堆钱,可如果脑袋空空,依然会败露你没能力,更没品的事实。就像曲筱绡说的:“有些男人们的饭局上,你以为他们吃的是盘里的菜,其实你才是他们垂涎欲滴的那道菜。”
很多网友都说,自己好像活得跟樊胜美一样。其实那样的父母不见得人人都有,但有些境况确实感同身受。比如,一个人在外面打拼的同时,还得赡养和操心家里的老人;比如一个人在职场中,也需要适当地包装自己,以此不被同事轻视轻看;还比如,朋友的冷漠,父母的不理解,自己的无能为力,对金钱的欲望,对人性的揣摩,以及对家庭和事业的关系平衡……
如果非要做个选择题,以上这些是答案的话,可能其中最有相同窘境的会是家庭和事业的平衡吧。
我曾经很羡慕周围那些敢想敢做敢闯的朋友,就像小蚯蚓很羡慕曲筱绡一样,这些人大部分都是家庭生活条件较好,父母有相对稳定的工作和保险,在外不用分心,从小知道自己要什么,不要什么的人。他们抛开家庭以及周围关系和资源所带来的一些得天独厚的条件以外,更重要的是可以做任何自己喜欢并想做的事情,相较于大部分需要兼顾家人,奔波于生计的孩子,他们更容易被热爱的事业和环境所创造的真空滋养,更容易成功,比如曲筱绡。
很多时候,那些受限于资源分配不均匀,家庭清贫的孩子,往往会被生活操磨得不成样子,最终只能活得谨小慎微,裹足前行,万一有个小磨难,有时对他们来讲真的相当于灭顶之灾。而且越贫苦家庭出来的孩子,被亲情和道德绑架的可能性程度就越高,因为一贯的思维方式就是,全家人吃不饱饭的情况下,供你上小学、中学、大学,你稍微要有点出人头地了,无数双需要被救济的手就会伸过来,让你无处可逃,你要不拉一把,你就是不肖子孙,忘恩负义,就是数典忘祖,大逆不道,但你只要把双手递出去,你就可能会是下一个樊胜美。
樊胜美小差小事上算计精明,是因为她不允许也不能让铺张浪费,但大是大非上盲目混乱,被亲情绑架,不能客观分辨利害,做长远规划,这就属于拎不清了。如果一味地纵容他人来干预自己的打算,影响自己未来,抹不开所谓的面子,那么最终也会让自己陷入不尴不尬的窘境,包括父母。
著名编剧六六曾说过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她这样形容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大概意思是:“孩子成年之前属于父母,父母有责任和义务去帮助他认识世界,但成年之后,他属于社会,他是一个独立的人,是一个社会人。”北大才女赵捷也写到过:“照顾和分离都是父母在孩子身上必须要完成的任务,亲子关系不是一种恒久的占有,而是生命中一场深厚的缘分,既不能使孩子感到童年贫瘠,又不能使孩子觉得成年窒息。不仅仅做父母,人生许多时刻都应该懂进退。”
父母们需要给孩子一个独立成长和自我发展的空间,让他们更精尽到自身所擅长且专业的领域内发光发热,同时“樊胜美”们也要成为一个分得清,拎得清大是大非的智者。与其一味地纵容只能换来无限制的索取,何不先创造一个滋养自己成长的空间,做出一番成绩。即便那时,生活又落了一地鸡毛,但至少要尝试着给这种尴尬的状况做一次归零计划,让一切亲情和道德绑架置后,让自己梦想和希望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