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生活在此时此地,对于过去的一切以及去过的地方,几乎都被遗忘,
我们能够做什么,应该做什么,对于眼前的时间洪流,
它敞开着,又是未成形的,
它自由如羽毛一般轻盈,
它不安又如铅块一般沉重。
它是一种渴望?
梦境般,又具有怀旧感,
再一次站在生命中的那一刻,走上另外一条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
那条让我们成为真正的自己的道路。
他说:当独裁既成事实,革命便势在必行(墓志铭)
——从这句话可以看出,他热爱自由,
他说:只有死亡,才能让我们感受到每时每刻的美丽与忧惧,只有通过死亡才能让人感受到活着。
——他理性的认识着存在和虚无
他说:生命真正的主宰是偶然,他充满残酷、激情以及迷人的魅力。
——老教师觉得他写的偶然是机遇、随机的可能性,验光师却以为这偶然指的是命运,可以从中看出老教师从书中获得的新知以及常人的人生观。
他说:****年轻的时候,我们觉得自己会永世不朽,对死亡的必然性的知晓就如同一条易碎的布条缠绕在周围,几乎触碰到肌肤;何时这开始渐渐变化,何时布条开始收紧,直至最终将我们勒死。
他说: 想象、亲密是我们最后的圣殿
——所以最后他对他爱的人说:
别走,我们可以坐船去亚马逊丛林
去一个只有我们俩的新世界
我可以写书
我们可以发明属于我们俩的语言
我们可以顺流而下
回到过去 飘进未来
到达未世的源出
他总说:没有人该生活在病痛之中。但是这是他要的生活,而不是这个女人想要的生活。他想走的路,是通向他自己的灵魂深处。所以我认为他作为“官二代”,生活过得很滋润,但是他有思想,他在闲暇时光里思考着人生,他渴望着那个时代没有的自由,所以他加入反抗组织;但女人不是基于这个理由,所以最后他们分崩离析。
昨晚看完这本电影时,我很好奇书里到底说了什么,让一位老教师看到这些文字时义无反顾的直接奔向了“作者”的故乡—里斯本,拜访了许多认识他的人,去了解他故事,于是我今天又看了一遍,摘录了用旁白读出的书里的内容,难怪我昨天没有看懂,这些语句需要细细体会,他真是一位诗人。
同时我感叹道:原来想要了解一个已逝的人的一生,需要那么多人去叙述回忆。
这本书展示了他自己的思想,这本电影把这个“作者”完全的展现给了观众,也讲述了葡萄牙关键时期这一代人的青春。
老教师说:“想象中的草原总是要比实际中更绿,但只有一部分人可以理解。”
我也无法深刻体会他的感受,但是他的经历使他产生的这些思想,影响着老教师,也影响着我们,共勉。
反问:为什么有切身体会和思想输出的不是那个过目不忘的女人,也不是那个本应该弹着莫扎特钢琴的男人,而是他?
最后摘录一些我很喜欢的字词分享给大家,如果你看完这本电影有什么感想也可以在后台留言跟我分享 [比心] :
我们会遗留下某些东西,在我们离开某个地方时,
仿佛我们依然在那儿,尽管已经离去,
而对于我们自身的一些认知,
只有回到那里,才会豁然开朗。
当我们来到某个地方,我们其实是在精神中旅行,
这样我们便能触碰到那部分延伸出来的生命,
不管它是多么地短暂。
但是在精神中旅行,我们必须克服孤独,
我们所做的每件事情,不正是出自于对孤独的恐惧吗?
那不正是我们在生命的终点。
否认曾对于发生的一切懊悔过的理由吗?
最终这难道是对自我的疑问?
因为自我形塑了一个特定的自己,包括人一生必须经历和达成的目标,
以此来证实自己所经历过的这段生命。
如果是这样,那么对死亡的忧惧也许就是,
害怕自己没能成为自己期望的样子的恐惧,
如果这份必然降临到我们身上,而它永远不会达成这一切,
让我们无从知晓该如何度过,这部分不是期望中的时光。
——《去里斯本的夜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