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明显增多,强降雨带来的洪涝、城市内涝特别是山洪、滑坡、泥石流等,随时可能威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进一步提升我国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是一项十分迫切的任务,也是一个十分严峻的挑战。
防灾减灾,“预”字当先。要完善并切实执行应急预案,要针对防汛面临的问题,科学设置并协调抢险救援、通信保障、交通运输等工作,强化各项行之有效的抢险救灾措施,努力补齐短板弱项,确保险情发生时,拉得出、冲得上、打得赢。事前,应备足抢险救灾物资,壮大基层应急力量,做好人力、物力等准备,细致做好高风险区域群众的安全转移方案;事中,应快速组织抢险救援,做好转移人员安置管理;事后,要尽快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防止发生次生灾害。
防灾减灾,提升“救”的能力。建立健全上下联通的应急管理体系,加强防灾减灾救灾跨部门、跨区域协同高效联动,优化配置相关应急资源和力量,形成救援合力。进一步健全应急物资储备体系,用最短时间把救灾物资发放到受灾群众手中,减少灾害对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影响。完善政府主导的灾害救助与灾后重建机制,让人民群众尽快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
防灾减灾,要夯实“防”的基础。加强对各类灾害的预测预警是防患于未然、以最小成本降低灾害损失的有效手段。各级党委和政府部门要强化责任意识、底线思维,健全防灾减灾机制,充分利用新技术、新手段,进一步提高灾害预测预报预警的实时性和精确度。开展常态化排查灾害隐患工作,做到及早发现险情、及早发出预警、及早组织群众转移。完善值班会商和调度指挥机制,发生灾情时,第一时间启动相关机制,快速响应,高效处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