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過去一年,每讀完一本書,除了記錄書名外,還加上簡單幾句自己的感受,以免讀了就忘。既然✍都寫了,不如就記錄在這裡吧,也為日後留個參考。2023讀了好多文學作品,大部分都是小說,除了兩三本借不到的是自己買來看,剩下的基本是圖書館借,有什麼看什麼吧。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不停摘抄 寫小說也是在寫論文 哲思 一讀再讀)
異鄉人(愛語言 對主角思想會心一笑 想起ope 被周邊人誤解的正常人)
黑色鬱金香(故事簡單 劇情好猜 比基督山伯爵差不少)
失落的地平線(神秘的長生不老 架空 中西文化交融 敘事順序有懸念)
鼠疫(疫情之下 壓抑的醫生 無助 少數正能量)
柳橙不是唯一的水果
正常就好,何必幸福(被人愛 尋親的故事 拯救受傷的童年 關於缺失和改變命運 讀書改變一生)
遠山的回音(故事鬆散 每個結尾意猶未盡 喜歡有宿命味道的故事 幾代人之間的連結)
活著-余華(語言直白 但不會覺得粗俗 故事講的克制 淡化悲劇色彩 不覺大悲大喜 普通人的喜怒哀樂)
叔本華的眼淚(哲學家的思想碰撞,慶幸自己之前讀過寫叔本華思想的書,以及正念冥想等靜觀當下,團體治療的針鋒相對很有趣,有一種治愈效果)
克拉拉與太陽-石黑一雄(科幻小說,ai機器人學習愛人的故事,充滿魔幻色彩,克隆人的秘密被揭露出來的時候嚇了一跳,裘西姐姐是生是死以及裘西的病是怎麼造成仿佛沒敘述清楚,克拉拉與太陽的約定很烏托邦)
20歲的卡繆——最初的戰鬥
超級有魅力 是個天才 出生地非法國 小學老師是伯樂 從小體弱 終身受肺結核困擾 深知人生短暫不可揮霍 身處法西斯戰爭年代 身兼記者 劇作家 用筆鬥爭 想到魯迅 老舍 反抗者精神
鋼鐵人馬斯克
被圈粉,為全人類未來的生存而戰,只要想做一定要做到的決心。無法忍受跟不上自己節奏的人,極度自我。物理學家,工程師,外加管理者。不為賺錢,真正偉大的企業家。
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
心理咨詢師對多年來母女關係個案回顧總結,章節關係零散。未處理掉的兒時創傷在今後人生裡循環重演。心理咨詢不是為了告訴你如何做才對,而是剝絲抽繭揭開過去的傷痕,找到並接納過去,過程一定痛苦,但不要否認情緒,正視它才能讓它遠離你。
簾幕——米蘭 昆德拉
何為小說,小說在場景中表現當下,小說家可以隨時跳出故事加入自己的分析,小說要深入探究事物和人性。小說是世界性的,按語言和地區為小說家分類非常不科學,小說家常受非母語作家影響。
簾幕是用來被撕破的
陀思妥耶夫斯基——紀德
紀德將陀式奉為偶像,認為陀式通過筆下人物表達自我的思想,陀式身上充滿矛盾性,歷經苦難但仍充滿鬥志,福音書在其中充當重要作用。
百年孤寂
語言值得一讀再讀,人物眾多,命運出乎意料,有一種《權利的遊戲》的感覺,沒有一個固定的主人公。家族世代成員經歷各異又有連結,宿命般輪迴。故事充滿驚異元素,對殖民地的描繪和對現代科技發明、強權政治的諷刺。前後呼應得很巧妙,語言透露著預言性。
都柏林人
每個故事都讓人使勁琢磨,想弄明白作者欲言又止之下想表達些什麼。就像看完電影去找影評,想驗證自己的感覺是否準確一樣。故事內涵讓人百思不得其解。
20歲的普魯斯特
身體孱弱,在感情方面有些渣,矯情的美男子形象。有些戀母,需要非常多的愛,和母親同一屋簷下仍用寫信表達赤裸裸的愛意。自戀,一輩子不想有正經職業,活躍於社交沙龍,善於觀察社交名人的言行舉止,成為寫作素材。
作品和言行充滿惆悵、頹廢、自憐,讓人想到三島由紀夫的《假面的告白》。
憤怒的葡萄
開篇寫人與土地失去連結,讓我想到台劇環保主題。之後寫被農業機械化逼迫背井離鄉的人的命運,苦難與他們同行,老一輩人從離開土地的那一刻就死了,年輕人卻永遠都在路上。他們共同守護對未來虛無縹緲的一點期盼和無路可退的現狀,唯有同舟共濟,才能生存下去。殊不知這樣的難民太多,十個加州也容不下,等待他們的命運是什麼?
喜歡看老妈做飯給一大家子人吃,他們每到一處安定下來,老妈就會讓男人買點好吃的回來,她總會想辦法用簡單食材做一大家子的飯,儘管填不飽肚子的,但仿佛有飯吃,這個家就沒有散。隔著書頁就能聞到老妈煮的咖啡香和烤土豆,炸面疙瘩的味道。
上下部分兩次讀完,下半部在飛機上一氣呵成讀完,結局很震撼。沒有交待裘德一家人何去何從,作者卻讓陷入絕境的家庭遇上瀕死的人,憑著人性之光捨生忘死般互助互愛。那是一種求生的本能,因為非做不可。深深的感到悲哀,社會、暴力機構、天災、人禍,還能把人逼到怎樣低賤的泥土裡,踩踏、蹂躪、考驗和掙扎,沒有盡頭的苦難,連信念都所剩無幾,全憑一種動物的本能活出每一口氣,看著真讓人絕望。
審判
不記得之前有沒有讀過卡夫卡的作品了,讀過也已經忘記。審判從一開始就充滿撲朔迷離和莫名其妙的氛圍感。對官僚機構,司法部門的反諷,把正常人逼到不正常。人在強大的官僚體系面前像無根之木,逐漸喪失自我。身處迷霧森林,處處謊言和陷阱,K卻沒有亦步亦趨,謹慎行事,一開始還想著對抗,殊不知走進更龐大的網中,掙脫不掉。
卡拉馬助夫兄弟們
情節並不複雜,人物心理卻充滿複雜性。花很長段落講題外話,例如宗教、仇恨、卑劣和骯髒的想法與糾纏。整體故事分割成好幾部分,少有的忍不住翻去結尾看結局的小說。
京都里山四季
英國主婦和日本丈夫在京都山林老屋定居,對老物件和舊傳統的尊崇,對自然與歷史的敬畏,讓他們過著返璞歸真卻心滿意足的山野生活。有時想,在城市待久了,是不是我和孩子們也需要一些土壤空氣和水的滋養。這也是憤怒的葡萄裡農民遠離土地後的不適的來源。
霍亂時期的愛情
優美豐富的語句中包含巨大信息量,不忍跳過一個字,不經意的暗示和回憶中透露著隱情和懸念。人物前後不一致的態度和行為給人戲謔、荒誕之感。又一個戛然而止的生命哎
一場歷時半個世紀的宏大暗戀和等待
「在記憶混亂之前,她就已經把霍亂和相思病混為一談了」,看到這句才恍然大悟,其實沒有講什麼霍亂,講的是相思之情。
兩人的經歷像兩個樂章遙相呼應。
聊天記錄
想看很久了,看多了經典小說再回來看同時代作家的作品,不知翻譯的緣故還是什麼,表達更口語化,但傳遞的情感是複雜的。在充滿政治、女權、出軌、精神疾病等多重現代社會議題的交織下,有時顯得紛亂,有時又給人一種電影畫面感。第一人稱敘述,對人物心理描寫很犀利,主人公擰巴的性格一開始就讓我找到郭,甚至差點一衝動就寄給她。
張愛玲「小團圓」
第一次認真讀張愛玲的小說,看到一半也沒看到任何愛情描寫,淨是些家長裡短的八卦,不禁想問那個時代那些階層的人說話辦事都這麼彆扭嗎?新時代女性的角色和地位都有些尷尬,有出洋留學的機會,但婚姻關係裡仍舊男尊女卑,男人在外面可以有小三,原配啞巴吃黃連還不敢離婚,有夠憋屈。眾生相有紅樓夢的意思,但其實並沒有看過紅。
男主出來後,對話變得精彩。舉重若輕談論時事,就一擊即中。寫愛情寫得百轉千回。
「那不勒斯的故事」四部曲
兩個女孩一起成長、相互成就的故事。女孩一心想要變鳳凰飛上枝頭,與此同時也和街坊朋友漸行漸遠。自己走上知識的快車道,啟明星般的好友卻被困在原地,閃耀在她身上的光一點點黯淡下去。敘述有很多轉折和宿命的味道,語言沒有很吸引人,但心理描寫很細膩。
接連不斷的看到第三部,有些冗長。每一階段都伴隨著社會動蕩、環球視野、政治議題,仿佛要跳出女性成長的單一圈子,為了讓自己的小說涉獵更多元化的話題而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