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编程很红火,从学校﹑培训机构到家庭,再到社会,都在宣传编程是如何重要,编程已经列入高考必考项目。更有让家长控制不住购买冲动的广告语:“你想让你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吗?”
许多家长,纷纷相应号召,涌入编程课堂学习,根据客户需求编程培训机构也顺势推出“幼儿班﹑学前班﹑少儿班﹑小学班﹑中学班”等各种班级。
销售不遗余力的推销,促销电话漫天飞,免费试听课的代金券漫无目的的到处派发。
我在接到一次电话销售后,抱着对孩子编程的好奇,于是在周末,参与了一次孩子编程课的体验。体验课程结束后,我选择了不继续学习下去。
在孩子体验编程课期间,我到各个教室,进行了观察和了解。课间时间,每间教室都是孩子在打打闹闹,孩子们胡乱的翻着教室里的积木,随意的搭建着积木,既不知道需要什么形状的积木,也不知道要搭建什么物体。
有六个大概五﹑六岁模样的小朋友在上课,他们的面前,都摆着一台电脑,正在听课的小朋友们,一只手托着下巴,另一只手一会儿放在桌面上,一会儿放在大腿上揉搓。
透过光滑透明的玻璃看见,他们呆呆的盯着电脑,两眼暗淡无光。达芬奇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而现在孩子们的这扇“窗户”,被编程蒙上了尘。
在培训老师的带领下,我们进入了教室,观摩孩子们上课,其中有几位家长的孩子,刚好也在这个班上课。看见他们不停的四处张望,在老师说着“传感器﹑电路信号﹑逻辑与或非……”时,听得一脸懵懂。
有几个孩子在跑来跑去,其中一位学生家长厉声喝止了孩子的行为。学生们跟不上老师的授课节奏,听不懂老师的授课内容,而老师却沉浸在其中,讲的眉飞色舞。
老师在指导孩子们动手实操时,小朋友们有的在摆弄机器零件,有的在撕打拉扯。由于学生家长在场,老师并没有制止孩子们的行为,一个六人班的课堂时间,都是这样。如果是12人的大课堂,那孩子们能够学到什么呢?
老师的教学方式,延续的是填鸭式的重复启发。针对教学的内容,需要孩子演示时,老师给出模板是“先自我介绍;其次是介绍一下,今天课堂学习到的设备;最后在介绍一下,该设备有什么功能?”
孩子在走上讲台后,开始演讲时张嘴结舌,不知道该说些什么。老师则在旁边不停的提示“(重复)重,重什么…”在老师的提醒还没有说完,孩子就害羞的走下讲台。
提供试听课的这家编程机构,教授编程人员覆盖年龄广,从3岁至18岁。课程体系化,从幼儿园小班到九年级以上。师资力量强大,有严格的面试和入职流程,并且在上岗前,到总部所在地全职培训三个月。
这些看上去,都是给家长和学生,提供超出预期的“硬实力”;这些超出同行业的优势,恰恰成为家长不选择它的原因。
首先:没有明确定位目标客户。人员年龄覆盖广,难于定位目标顾客人群,不知道具体的客户在哪里?就没办法改进服务质量,没有提升的目标。
虽然它在宣传上造势,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引来了大量的新流量,但转化率极低。而我恰恰就是,被电话推销,几次三番预约拉来的新流量。
其次:没有爆品课程。课程从幼儿园到中学,看上去完备成体系化,但是没有爆品课程。虽然有“试听课”这个引流产品,但体验太不友好,感觉差;导致体验课结束后,大家一点印象都没有,纷纷带着孩子,快步走出培训机构。
教育培训市场很火爆,但编程培训是很小众的产品。社会上对编程的了解较少,对编程的误解也比较多,比如:“认为编程就是写代码,很复杂。”导致很多孩子的父母,认为这是高深的东西,比起舞蹈﹑绘画﹑书法这些艰难多了,孩子轻易学不会。于是,孩子还没有选择开始尝试,便已经宣告结束了。
那这家教育机构,该怎么改变这种情况呢?
[if !supportLists]第一,[endif]教育用户,普及编程。
教育用户是需要很大成本的,可以将早期大众作为自己的重点客户,形成一种风尚和潮流,编程这件事就逐渐被大家接受。
现如今国家已经把编程作为,孩子学校培训教育的必修科目。家长为了孩子能够在高考中,增加胜出的几率,对于编程的重视程度会有所改变;
首先从思想观念上更加重视,其次在时间和金钱上会投入的更多。高考的指挥棒定会让家长,帮助孩子学习编程,以及在推广编程的这条路上渐行渐远。
第二:分析市场,进行差异化的市场策略。
找准目标客户,你的客户是刚刚开始接触编程;是准备学习编程的少儿;还是准备通过编程比赛,来获得荣誉为谋取好学校,作为手段的初高中生?这个很重要,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需求。提供靠差异化的方案,才可以满足客户多样化的需求,“一招鲜,吃遍天”的方式,再也不适用了。
[if !supportLists]第三,[endif]人性化的服务体验。
编程课要在传统课堂的做法上推陈出新,要想办法解决学生的学习动机问题,完成从“要他学”到“他想学”﹑“他喜欢学”的转变。
改变孩子,在课堂呆若木鸡的状态;让孩子在快乐的氛围下,“寓教于乐”将知识学会。
让付费的学生家长看到效果;让学习编程的学生,学到知识。让编程课程,成为连接孩子和家长的纽带和桥梁,让家长和孩子都各有所得,各有所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