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第二十二讲:《孙子兵法·军争篇》第六段精解——用兵八忌与战场智慧

《孙子兵法》第二十二讲:《孙子兵法·军争篇》第六段精解——用兵八忌与战场智慧

今天继续来聊《孙子兵法》。这一讲要深入挖掘《军争篇》的第六段,这一段是《孙子兵法》中最具操作性的内容之一。孙子在这里一口气提出了八条具体的用兵禁忌,每一条都凝结着血的教训和战的智慧。这不仅是军事指挥的具体法则,更是人生处世的深刻哲理。今天就掰开了揉碎了,一句一句地讲透这段原文。

先阅读原文: "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从,锐卒勿攻,饵兵勿食,归师勿遏,围师必阙,穷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

这段话,孙子用简洁有力的语言,提出了八条用兵的具体禁忌。从地形利用到战术识别,从心理把握到战略选择,涵盖了战场指挥的各个方面。这不仅是冷兵器时代的智慧,在现代战争和生活中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白话文译文:

· "高陵勿向":不要仰攻占领高地的敌人。

· "背丘勿逆":不要正面攻击背靠高地的敌人。

· "佯北勿从":不要追击假装败退的敌人。

· "锐卒勿攻":不要进攻士气正盛的敌军。

· "饵兵勿食":不要贪吃敌人设下的诱饵。

· "归师勿遏":不要拦截正在撤退回国的军队。

· "围师必阙":包围敌人一定要留个缺口。

· "穷寇勿迫":不要过分逼迫走投无路的敌人。

· "此用兵之法也":这些都是用兵的重要法则。

精解第一部分:"高陵勿向,背丘勿逆"——地形利用的智慧

咱们先看前两条:"高陵勿向,背丘勿逆。" 这两条讲的都是地形利用的问题。薛国安将军在《薛将军精解〈孙子兵法〉》中精辟地指出:"孙子在这里强调了地形在战争中的极端重要性。'高陵勿向'是说不要仰攻占领制高点的敌人,因为居高临下的敌人占据着绝对的地利优势;'背丘勿逆'是说不要正面攻击背靠高地的敌人,因为这样的敌人有险可依,有路可退。"

黄朴民教授从军事地理学角度分析道:"这两条法则体现了孙子对地形学的深刻理解。在古代战争中,地形优势往往可以抵消兵力劣势。善于利用地形的将领,能够以少胜多;不善于利用地形的将领,即使兵力占优也可能失败。"

让我们看一个现代战例:1951年朝鲜战争中的白马山战役。中国人民志愿军防守白马山高地,联合国军多次发动仰攻(高陵勿向),都遭到重大损失。志愿军凭借地利优势,以较少兵力成功阻击了敌人的进攻。这个战例从反面证明了"高陵勿向"的智慧——在没有绝对优势的情况下,不要轻易仰攻占领高地的敌人。

另一个战例是1944年诺曼底登陆后的法莱斯包围战。盟军包围德军时,故意在东南方向留出缺口(这涉及到后面的"围师必阙"),但德军背靠塞纳河撤退时(背丘勿逆),盟军并没有正面强攻,而是通过侧翼包抄和空中打击来消耗德军。这体现了"背丘勿逆"的现代应用——不要正面攻击有地形依托的敌人,而要寻找其他制胜之道。

薛国安将军深刻论述道:"地形是战争的舞台,优秀的指挥员既要善于利用地形,也要懂得避开不利地形。这两条法则不仅适用于军事,也适用于商业竞争和个人发展——要懂得避开对手的优势领域,寻找自己的发展空间。"

精解第二部分:"佯北勿从,锐卒勿攻"——战术识别的智慧

接下来两条:"佯北勿从,锐卒勿攻。" 这两条讲的都是战术识别的智慧。薛国安将军精解道:"'佯北勿从'是警告不要追击假装败退的敌人,因为这很可能是诱敌深入的陷阱;'锐卒勿攻'是提醒不要进攻士气正盛、锐气十足的敌军,因为这必然要付出惨重代价。"

黄朴民教授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这两条法则体现了孙子对军事心理学的深刻把握。'佯北'是利用人的贪功心理设下的陷阱;'锐卒'则是军队士气的最高表现。聪明的将领既要克制自己的贪念,又要避开敌人的锐气。"

一个著名的现代战例是1947年鲁南战役。华东野战军面对国民党整编第26师,采取诱敌深入的策略,先头部队假装败退(佯北),引诱敌军进入预设伏击圈。国民党军贪功冒进,结果被全歼。这个战例完美诠释了"佯北勿从"的重要性——如果不能识别假败退,就会陷入灭顶之灾。

另一个战例是1991年海湾战争的地面战阶段。多国部队没有直接攻击伊拉克共和国卫队的精锐部队(锐卒勿攻),而是先通过空中打击削弱其战斗力,待其士气低落后再发动地面进攻。这体现了"锐卒勿攻"的现代应用——不要硬碰硬地攻击精锐部队,而要先用其他手段削弱其战斗力。

薛国安将军精辟地总结道:"战争不仅是武力的较量,更是智慧的博弈。善于识别真假虚实,善于把握攻守时机,才是真正的用兵之道。这两条法则在生活中同样适用——要懂得识别各种诱惑和陷阱,要懂得避开对手的锋芒。"

精解第三部分:"饵兵勿食,归师勿遏"——心理把握的智慧

接下来两条:"饵兵勿食,归师勿遏。" 这两条讲的都是心理把握的智慧。薛国安将军精解道:"'饵兵勿食'是警告不要贪吃敌人设下的诱饵,因为这往往暗藏杀机;'归师勿遏'是提醒不要拦截一心回家的军队,因为这样的军队往往战斗力极强。"

黄朴民教授从行为经济学角度分析:"'饵兵勿食'类似于现代行为经济学中的'诱饵效应',敌人往往用小利诱使你做出不利决策;'归师勿遏'则体现了'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心理现象,回家的军队没有退路,只能拼死一战。"

一个生动的现代战例是1944年阿登战役。德军派出特种部队伪装成美军(饵兵),试图破坏盟军后方。但盟军及时识破这个诱饵(饵兵勿食),加强安全检查,挫败了德军的阴谋。这个战例说明了识别诱饵的重要性。

另一个战例是1942年第一次阿拉曼战役。英军追击撤退的德军非洲军团时,没有强行拦截(归师勿遏),而是通过侧翼骚扰和后勤切断来消耗德军。这体现了"归师勿遏"的现代应用——不要正面拦截撤退的军队,而要用其他方式达成战略目的。

薛国安将军深刻指出:"战争中的心理因素往往比物质因素更重要。善于把握敌军心理,善于控制己方心理,是取胜的关键。这两条法则在商业谈判中同样适用——要懂得识别对方设下的谈判陷阱,要懂得给对手留出退路。"

精解第四部分:"围师必阙,穷寇勿迫"——战略选择的智慧

最后两条:"围师必阙,穷寇勿迫。" 这两条讲的都是战略选择的智慧。薛国安将军精解道:"'围师必阙'是说包围敌人时一定要留个缺口,避免敌人拼死抵抗;'穷寇勿迫'是说不要把走投无路的敌人逼得太紧,以免狗急跳墙。"

黄朴民教授从博弈论角度分析:"这两条法则体现了孙子对博弈论的深刻理解。'围师必阙'类似于现代博弈论中的'混合策略',通过给予对方生路来降低抵抗强度;'穷寇勿迫'则体现了'纳什均衡'的思想,在对方没有退路时,最优策略是不要过分逼迫。"

一个经典现代战例是1944年法莱斯包围战。盟军包围德军时,故意留出东南方向的缺口(围师必阙),使德军产生逃生希望,从而降低了抵抗强度。结果盟军以较小代价歼灭了大量德军。

另一个战例是2001年阿富汗战争中的托拉博拉战役。美军包围基地组织成员时,没有过分逼迫(穷寇勿迫),而是通过心理战和精确打击来瓦解敌军。这体现了"穷寇勿迫"的现代应用——不要逼得恐怖分子拼死反抗,而要用其他方式解决问题。

薛国安将军总结道:"最高明的战略不是全歼敌人,而是以最小代价达成最大战果。有时候,给敌人留条生路,反而能够更快地结束战争。这两条法则在人际关系中同样适用——要懂得给人留余地,不要逼人太甚。"

通过以上讲解可以看到,《军争篇》第六段虽然短,但内涵极其丰富。八条用兵禁忌,从地形利用到战术识别,从心理把握到战略选择,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智慧体系。

薛国安将军总结说:"孙子的这八条法则,不是孤立的教条,而是相互关联的智慧体系。它们共同体现了孙子'慎战'的思想——战争是危险的游戏,必须谨慎对待每一个决策。优秀的将领既要敢于取胜,又要懂得避害;既要积极进取,又要保持谨慎。"

黄朴民教授则从哲学高度指出:"这八条法则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庸'智慧——凡事要适度,不要走极端。在战争中,既要争取胜利,又要避免过度;既要消灭敌人,又要保存自己。这种平衡智慧,不仅适用于战争,也适用于一切竞争领域。"

在现代社会中,孙子的智慧同样适用:

· 职场竞争中:要懂得"高陵勿向"——避开对手的优势领域;要懂得"佯北勿从"——识别职场中的陷阱和诱惑;要懂得"围师必阙"——给竞争对手留条生路,避免两败俱伤。

· 投资理财中:要懂得"饵兵勿食"——不要贪图高息诱惑;要懂得"锐卒勿攻"——不要追涨杀跌;要懂得"穷寇勿迫"——不要盲目抄底。

· 人际交往中:要懂得"归师勿遏"——给人留面子;要懂得"背丘勿逆"——不要正面冲突;要懂得"穷寇勿迫"——不要得理不饶人。

总之,孙子兵法告诉我们:成功的关键在于懂得什么该为,什么不该为;什么时候该进,什么时候该退。这八条用兵禁忌,其实就是八条人生智慧。!


注:本讲解借鉴了薛国安《薛将军精解〈孙子兵法〉》和黄朴民教授的相关论述。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