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的八楼

那年,听到刀郎的那首《2002年的第一场雪》,总是想不明白“停靠在八楼的二路汽车”是什么意思。

汽车怎么能停靠在八楼呢?难道乌鲁木齐是如重庆那般山势起伏,楼顶即路的魔幻?还是作者笔下拟物的奇想,把人的两条腿比作二路汽车?

虽有疑问,但也没有去探究。歌中怎么写也就怎么听,感觉曲调还是挺好听的。

直到前些日子到了乌鲁木齐,站在“八楼”公交站牌下,才哑然失笑——答案竟如此朴素,又如此深远。

谁能想到,“八楼”竟是一个地名,乌鲁木齐人都知道的公交站。

站名源自附近的新疆昆仑宾馆,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它在一片平旷大地上拔地而起,八层之高,鹤立鸡群,人们便直呼其为“八楼”。

那是新疆现代性的第一道刻痕,是荒原上竖起的灯塔,照亮了一个时代的热望。后来高楼林立,“八楼”早已被淹没于城市天际线之下,可这个名字却借由公交站牌顽强存活,像一枚温厚的时间印章,盖在了流动的日常之上。

站在这里,我忽然明白:这简单的名字里,藏着一座城市的生长史。它从“八楼”的高度启程,一寸寸向上生长,终成今日的轮廓与气象。

站名未改,并非守旧,而是一种谦卑的铭记。每辆2路车在此停靠,仿佛不只是接载乘客,更在搬运一段被压缩的时光。

而我当初为何不曾追问?不过是怕人笑我无知,怯于暴露自己的不解。这种沉默,何尝不是一种怯懦?

我们太习惯于对“常识”俯首称臣,却忘了常识也曾是某个时刻的惊鸿一问。我们宁愿装作懂得,也不愿开口说:“我不明白。”

可真正的智慧,从来不在答案里,而在提问的勇气中。“世事洞明皆学问”,古人所言“洞明”,并非闭门推演,而是用脚步去丈量疑惑,以坦诚去迎接未知。

我们以为的荒诞,或许正藏着另一种真实;我们视为平常的角落,可能埋伏着最动人的传奇。

乌鲁木齐的那趟二路汽车,依旧每日停靠在八楼,它载着过往的重量,驶向未来的晨光。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