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外,雨点敲打着窗棂,有节奏的传递着大自然的音符,这音符,不是“咝咝啦啦”的春之声,也没有嘈嘈切切之黄钟吕振,只有连绵地,稀疏不停地嘀嗒声。
我立于窗前,雨滴不大,滴滴嗒嗒,纯净似珍珠般的精灵拍打着玻璃,形成了一个个弯曲的水流,像极了一条条晶莹剔透的小蛇在蠕动。
这样的雨,这样的天气,总会令人的思绪抛锚,想点什么,不然就辜负了这秋天的雨。
雨是从昨夜来临的,滴滴嗒嗒一夜未息,带来细雨飘渺的湿气和清冷,逼得气温骤降。人都说:“一场秋雨一场寒”,可见,季节变化总是与雨有关了,确实是这样,朱自清笔下的春雨贵如油,带来了春天生机,韦庄的“江村入夏多雷雨”带来的是夏的繁荣和昌盛,而王昌龄的“寒雨连江夜入吴”带来的却是冬的寒冷,周期循环,因雨起,又由雨终。
读南宋词时,感受最深的是忧愁,思念,相思,伤感,现在想来,他们老是拿秋雨,寒蝉,秋风,离别,相思入词,怎能没有感伤呢?这也许是那个时代政治上的多事之秋引起的忧愁了吧,毕竟,生于一个时代,家事、国事、天下事,总是要关心的。
一年四季,春有碧草,夏有荷,秋有黄菊,冬有梅,与之对应的春生机,夏繁荣,秋收获,冬收藏,没必要一遇到秋雨,就非得要来点忧愁,来点思念什么的,无非是季节变化之自然规律罢了。
于我,现在经历的稀疏,便是秋雨的缠绵和清冷了,它像一幅没有尽头的画卷,慢慢地于嘀嗒声中拉长!预示着秋收冬藏的到来了,这是好事,如果没有秋雨引来冬天的寒,那些百虫怎能会死,来年又是祸害。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谁的诗句不得而知,但读这样的诗句,一些喜欢忧愁的人,大都会撩起他们前尘旧事的幽怨,让他们没有忧愁也来了忧愁,没有思念也来了思念。这是有迹可循的,如柳永在“寒蝉切切”之中,竟有了“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离别之愁,又如李清照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幽怨和伤感!让她在秋雨之中有了萧瑟悲伤的情绪和淡如青烟的牵念,她孤独吗?孤独又来自哪里呢?应归结于他们生活在国破家亡的年代吧,在那样的年代,怎能不让他们心怀忧愁呢?
今天,在这伟大的、繁荣昌盛的和平幸福年代,我们的生活是滋润的,幸福的,绚丽多彩的,也是安全的。遇秋,应积极感受它的绚丽和收获,欣赏它的浪漫和魅力。赋诗一首,以贺秋的到来。
一夜秋雨临窗畔,空气清凉渐微寒。
立窗临观晶蛇蠕,嘀嗒声中心愈安。
古人遇秋多自忧,作诗填词抒悲感。
而今国富又民强,大美中国万人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