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听得泛滥的一个短语是:青春是美好的,我们应该歌颂青春。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我不这样认为,青春不应该都是鲜花和礼物,还应该是“痛苦”的代名词。
1.首先说说“焦虑”。
青年焦虑的问题实在是太多了,分数、升学、感情、就业、房子、车子等等。小学时就早早被父母为升初中做好准备,初中了就要为升好的高中而焦虑,上高中了又早早为考取大学而焦虑,一边是父母的耳提面命,一边又是自己的期望值远远达不到,学习不是一件快乐的事,而是一件被逼取得功名利禄而不得不去完成的事。冲刺高考阶段,老师总跟我们说:考上大学就轻松了。但事实果真如此吗?也不见得,来到大学,一边要为学业着想,一边又要焦虑就业问题。高中时,你因为要冲刺高考,所以一直不敢对自己喜欢的人表白,因为焦虑跟随着你,你不敢去做违背学习的事。找到工作了呢?父母又焦虑你的结婚,整天给你安排相亲这样那样的对象,而且相亲的对象都不纯粹,要把一些现实问题列出来:房子、车子、金钱。然后告诉你:感情是靠培养出来的。然后呢?三十岁是一个人的界限。毕业时就业也是这样,很多人早已为就业早早布好关系网,早早考好各种证书。总之就是能为以后过上更好的人生,简直是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去“焦虑”,在这样一种青春模式中,我不认为很多人会感到快乐。
2.第二呢?是追求“快”。
也可以说是追求“快感”。这是一个快感式的时代,比如恋爱,很多青年谈恋爱的对象并不是自己真心喜欢的,而是看到身边的人都有男或女朋友了,觉得自己也应该尽快顺便找一个,用来满足自己寂寞的内心。本来恋爱是无目的的,然而很多青年却把它变成了快感式脱单。读书也一样,如今很少有纯粹的读书乐趣了,大多都是喜欢读一些能尽快带着我们一些成功或者名利指导的书籍,很少能找到几个纯粹静下心来读读记载着人类智慧的读物。我们读这些快感文字,往往都是为了填补一下自己无聊的内心,殊不知,越读发觉自己越无聊。
3.第三,是对于感情知识的缺乏。
我们从小到大都是接受应试教育的,很少接受感情教育。大多数青年对于爱情的那一丢丢认识往往都在电视荧幕上得来的,而不是课堂上学来的。青年也往往把爱情想得过于乐观,爱情可以维持一辈子,一旦被现实打败,最终痛苦得一塌糊涂。没有谈恋爱之前,总把恋爱构想得多么美好,初期恋爱时似乎也很甜蜜,一旦发现对方的各种缺点,或者被生活打败时,又恨得那么彻底,甚至有些以后都不敢恋爱了。所以我说青春有什么值得赞美的,论成功,我们没有;论金钱,我们穷得一塌糊涂;论感情,我们没经验,不懂什么叫成熟,更不懂生活会打败很多东西。我们是一群妄想童年的青年,但回不去了,只能默默承受痛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