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从小到大。嗯,大学的大。到大学的毕业论文获得指导老师的通过为止,我写作的生涯似乎就到了头。工作两年来,除了东挪西凑的拼出几个总结,真正的动笔寥寥无几。其实认真想来。我的写作真的开始过吗?我之前只不过是写作文罢了。顺着考试规定的写出来的文字,比拼凑也就好那么一丢丢。
工作来,日益感到自己文笔的孱弱,从小发育不良的似得。走不快,一句一抬头,思索良久,方成一段,说是凑,也不为过;走不远,思维堵塞,文字柔弱,写不过巴掌文字,就已经心力憔悴,无力为之;心自卑,看着他人华美文章,自行惭愧,不愿写,不敢写,不会写,生怕写出来就显露出粗漏的底色,不说大雅之堂,怕是下里巴人也不愿一瞅,自己也不敢多看,写完就“束之高阁”。本就孱弱,又不锻炼,文章也就越发难写,也就更不愿动笔。
本该断了写作这个念想,终究念念不忘,对写的一手好文心生向往。心中为此百转纠结,但这文字终是不敢轻易触碰。对那些文章写得好的人,歆羡不已,每每读之,不免心生气馁,明明每个字,每个词我都读得懂,我写出来,总透着无病呻吟的鬼哭狼嚎。,别人写出来却是思味绵长。最后只能自我安慰,就这样吧,何必为难自己,本不是吃这口饭的料。多扑腾几下,也不过是多一些苦闷罢了。
然,听完弘丹老师的一堂课,一股“鸡血”涌上心头。对写作有了更多的认识。现在想来之前是把写作当做巍峨的珠穆朗玛,高山仰止,踟蹰不前,还没登就已经被磅礴的气势吓破了胆。但其实那巍峨的山,本就是少数人才能登上的,对于我,来说,应该爬的是有一定文笔,有一定写作能力,能较好的完成工作的家门口的小山就可以了,它不高,但够用,也不难,等征服了它,也可以订个小目标,登上珠穆朗玛什么的<( ̄︶ ̄)>。
目前我的问题在于,对文字的畏惧心还在、写文章的思路不清、内容的贫乏。逻辑、文笔、技巧到还不是最为迫切的问题。
按老师说的来,每天早晨起来就开始写作,逼自己写,也不用写多,300字就足矣,写多了耗费心力,反而不利于自己的坚持。如跑步,先不急着半马全马。先适应个2公里、3公里,循序渐进。让自己习惯写作,适应写作,先把对文字的畏惧心,慢慢的熬去,同时慢慢的培养对文字的兴趣和敏感性,为之后的写作做铺垫。300来字虽然少,但也是方寸世界,自有乾坤,写的多了,也就对文章的结构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不过是文字的不断扩充,300字,300字的写。
按老师说的来,想到什么写什么,写与修改分开来。现在写作如便秘,长久憋不出一个字来。写作起来异常痛苦。其中一个原因在于,还没有走顺溜了,就开始想着怎么跑的漂亮,结果就是跑一步,停一步,想一步,还不如走的快。倒不如,先来个下笔如山洪,一泻千里,写个酣畅淋漓,不管不顾。等写完之后,在来个整容手术,修修补补,还山河以锦绣。另外写可能还倒是其次,修的功夫倒是个顶绝妙的功夫。如何在缘由的底子上,乾坤大挪移,变凤姐为冰冰可不是简单功夫。而修改恰恰是我所欠缺的,我的修改是边写边改,或者说是写不下去,就停下,把前面零零碎碎的修改下,看能否整出个出路来。本质上是笔力的不足。这样写,写的慢,还耗精力,写完就扔一边不想再看,那就没意义了。
按老师说的来,对世界保持好奇心,多思考,多积累,多输出。生活、生活,当生活过惯了,我们就会丧失对生活的觉知,一切都进入下意识的无思考环节,一切就变成简单的重复,贫乏的白开水。但每天都是不一样的,哪怕99%的相似,也应该为那1%感到高兴。哪怕是白开水也是有不同的口感的。重要的是对生活多一点关注,多一点好奇心。看到了不同,就对这纷杂的世界多一点认识,多一点了解。读书、看电视电影、社交等等都有可以关注的点,都是我们积累对世界的理解的渠道。没有反思的人生是不值得过得,没有输出的学习是不值得做的。输出是对所学知识最好的检验,也是构建自身知识系统的重要方式。只有多写,才能更好的理解写作,理解以什么样的逻辑、以什么样的字词、以什么样的表达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写出不错的文章。
一切都还在路上,我先在还只是渴望爬上家门口这座山的初学者。一篇一脚印。我没什么天赋,只能坚持以这个笨办法达到我想要的结果,坚持就是我最要坚持的。我为什么想开始写作,因为坚持写作也是我想坚持的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