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啸梁甫吟,何时见阳春?
君不见朝歌屠叟辞棘津,八十西来钓渭滨。宁羞白发照渌水,逢时吐气思经纶。广张三千六百钓,风期暗与文王亲。大贤虎变愚不测,当年颇似寻常人。
君不见高阳酒徒起草中,长揖山东隆准公!入门开说骋雄辩,两女辍洗来趋风。东下齐城七十二,指挥楚汉如旋蓬。
——李白«梁甫吟»
春寒料峭,阳春未至。一泡水仙,一篇诗词,一腔诗意,精诚为国。
当叶嘉莹老师说到,“特别是‘两个君不见’的重点段落”,我还特意回头看了一遍,脑海中一直都只有“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这两个“君不见”,没想到竟还有一首«梁甫吟»,于是停留在这儿很久了,反复吟诵,细细品味。
工作一日归来,再读《梁甫吟》,便引用“逢时吐气思经纶”来开题,而且也想起了主席在《耕田乐》中的那句,“读书甚馨香,坐待时机自主张。”
这些诗词中,几乎都提到了一个关键的字,“时”。
我想,李白在大呼“我欲攀龙见明主”时,是多么渴望自己的才能,可以奉献于国家,也让无数来者,犹可追也。
“白日不照吾精诚,杞国无事忧天倾”。他那时已亲眼所见“帝旁投壶多玉女”的骄奢淫逸,也心中早已有了“天倾”之深忧,也只好在《将进酒》中,挥洒“生不逢时”的惆怅。
正所谓“诗言志”,这一腔“诗人对幸逢知遇之姜子牙及郦食其的无限钦羡与向往”,还有“李太白在欲求仕用方面的浪漫之狂想。”
其实古往今来,多少人皆如此,有“潜居抱道,以待其时”的从容,亦有“如其不遇,没身而已”的落寞。而这一“时”字,也让我想起了,去年我第一次求签,意外求得一首诗。
“天开地阔作良缘,待守良时万事全。若得此签非小可,公行忠正帝王宣。”
那时候的我,还困在原地。事业遇到瓶颈,婚姻遇到困境。我只好用常用的手机,给另外一个手机,开始自言自语,表达自己的愤懑,发泄自己的不满。可最终也因此,在直面自己的同时,获得了短暂的平静。
挣脱无望,改变无力之时,去年国庆期间,我去了福建南平,到了九龙窠景区,敬仰完母树大红袍后,导游阿姨告诉我,天心永乐禅寺,就在此山另一边,便心中欢喜,信步前往,登级而上,入不二门,见一尊善名称菩萨,眉目疏朗,端正趺坐,便取出香条,开始膜拜,心里默念,“若能事成,必来还愿。”然后便走进了禅寺,径直上了古寺。
这是我第一次在寺庙求签。在一番请教后,我端起了签桶,虔诚地跪下来,略有些慌乱地摇晃,心中甚为忐忑,不知道结果将如何。摇着摇着,一支木签,跳了出来。这时候,还不能着急去捡,还得先打上一卦,落地一阴一阳,此签便才是正签。
颇为幸运的是,第一次摇,第一次求,第一次打,便求来了正主,竹签简朴陈旧,书写着“第一签”。
心中纳闷了一下,没敢多做猜测,便起身走出庙里,坐到解签的法师对面,奉上这“第一签”。
法师慢条斯理地问,“你求什么?”
我稍作思考便果断答道,“求事业。”是的,此时的我,被困住了,惟有事业的转轨,才能助我破茧成蝶,获得真正的独立与自由。
法师面容祥和,取出一本类似老日历的小书,翻开第一页,便让我自己看,淡淡地说道:“你做啥都能成功,做茶叶生意都行”。
前面这篇小诗,便是解签之语,心里也有了希望。
此次求签之行,于理想信仰,本不合时宜,但当时境遇,也是“随心而动”。不为迷信,只谋一测,给心里注入一点信心而已。
不曾想,我竟真遇良机,从此天开地阔。此时的我,良时已至,惟精惟一。
回想自大学毕业15年以来,曾如愿当上大学老师,又离职创业七年,再又重新回到职场,又是一个六年,一路走来,阅历颇丰,唯有一条,始终不变,就是阅读与思考,写作与记录,还有坚持独立清醒,不为人左右,无意卷任何人,也从未躺平摆烂。
转到科研院所以后,我也开启了Deep seek模式,有了这个好帮手,便可以自由自在,深度学习,深度思考,深度探索。
当我沉浸在报告撰写中,思索用精炼之语句,合适之词汇,“吐气思经纶”时,我又重新获得了一种满足。
前段时间在微博看到一段话:
“没有那么多的天赋异禀,优秀的人都在孤独地翻山越岭,要知道,最终使你脱颖而出的,不是天赋异禀,而是持之以恒的努力与坚持自我的独立,不被不相干的人影响情绪,懂得生活,学会取悦自己,然后默默努力。”
是的,纵使天赋异禀的诗仙,也有“智者可卷愚者豪,世人见我轻鸿毛”的独立清醒和自我觉知,宁愿孤独寂寞,也始终不肯只是去做一个攀龙附凤的诗人。
AI可以代替人,但代替不了人的心智,人的信念,人的情感。接下来的路,平和而执着,谦逊而无畏,依然是“一腔诗意为了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