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于两年前的高考日)
今天要到另一校区上课,早上8点多下楼拦了一部出租车。这车可能是刚送考生回来,车前玻璃还有一标识牌:“爱心免费高考直通车”,车的后视镜还系上作为标志的绿丝带。
司机在车上一路收听电台广播,播放的也是有关高考的消息。
据说,全市各家出租车公司组织了这样的免费直通车有一千多辆。还有多个由私家车组成的“自愿爱心车队”,如什么“宝马爱心车队”等等,还有“爱心大巴车”,将考生从非设点学校送至考场,那电台的主持人用很煽情的语调说:大家想想,我们这个不大的城市,能出现这样场面,是一个多么令人感动的壮举啊!
电台还播出在各考场采访记者的实时报道:全市考点的交通状况,考场周边情况,考生与家长的情绪,普通市民的积极配合等等。我在一路上也看到,今日的交通比平日顺畅很多,出租车也容易打。前几天本地网上就有网民发出建议,倡议这两天少开车出门,减少交通压力。
看来,这高考也真是全民总动员!下车时,记价表上显示车费8块钱,我给了十元钱,让他不用找零钱了,也给那位出租车司机一点鼓励。
今日的中国,高考已经成为一种文化,如同春节一样,你爱也好,恨也好,都是无法改变,——每年春运奇观,火车再挤,路上再堵,也要赶回家过春节,——高考再苦,再累,也都要去考,——因为已经成为民众生活中普遍接受的一种文化!
电台里说,考生打出的标语:“未来不是梦!”的确,对于许多草根阶层的人们来说,这也许是唯一的希望。尽管也知道后面的路还很艰难,但不走出这一步,就连路都没有可走了。也正是因为如此,面对高考,普通民众的配合、谅解、宽容、迁就,甚至忍耐,此时此刻都是那么容易,这也就是当今全社会最容易获得的最大公约数!
看着那些对未来充满期待和憧憬的考生,我真心祝福他们能更多考上本科,今后就不用再来我们这种所谓的成人高校当学生了!
此时还想就高考问题谈一点看法:
今日高考,作为民众生活中普遍接受的一种文化,可以说,上承始于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下启1977年的恢复高考。因为那一年,文革延误了整整十年的学子同时参加高考,使得高考真正成为举国瞩目、全民关注的重大事项,高考的规模和所承载的普通民众的期待与梦想,也远远超过前十七年的高考。小平同志“三起三落”重新工作后亲自抓的一件大事就是恢复高考,其实也为他后来推动的改革开放事业争取民心,获得了更多的信任感和凝聚力!
高考成为了一种文化,也就得到普通民众广泛的认可和普遍的接受。所以就不能随意拍拍脑袋就取消和改变。对比一下中国另一种文化奇观——春节就清楚了。特别是这些年人口流动加剧,每年春节期间的春运都成了重大的社会难题,想想,短时间内几十亿人次的流动,相当于整个欧洲加上北美的人口都出行了一遍,就成了每年一度的世界奇观!仅就过节的目的而言,春节也就是家人团聚,再加上放假休闲娱乐,似乎完全可以找到其他时间替代,有关部门也一直倡导,但就是行不通,即使2008年出现南方冰雪封路,还是挡不住人们心底里回家过年的强烈愿望。现在人们对待高考的态度,也类似于此。
高考是必须的,也是不能随意改变的。所谓的高考改革,搞了三十多年,许多做法都是瞎折腾,玩的都是翻煎饼。比如,广东曾经搞过理念和做法都是非常创新的改革,实行3+综合+X,用标准分记分。那X是留给考生自选,(6选1,还可以选考多科),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和能力展示,标准分也是国际通行的比较科学的记分方法,但是,这项改革,坚持了10年,得不到其他省份的响应,到2009年又改回去了。我个人觉得,高考始终“只有分数才是硬道理”。
那些迁就式的所谓高考改革方案,只是安抚或忽悠民众的,并无多少实际意义。高考考高分的总是极少数人,对高考批评最激烈的,主要也是考不好的那部分人,所以也是反对和批评的声音最大。但是,想想看,能够真正成为科技精英、国之栋梁的又是哪一部分人?
还有,一些所谓教育学家的话最不能当真,说句不客气的话,他们当初参加高考能够也多考几分,他们之中有几个人还会心甘情愿地选择报读教育学专业?让人想起了钱钟书先生《围城》里的一则很经典的笑话:——在大学里,理科学生瞧不起文科学生,外语系瞧不起中文系,中文系瞧不起哲学系,哲学系瞧不起社会学系,社会学系的瞧不起教育系,教育系学生没有谁给他们瞧不起,只能瞧不起本系的先生。——这种学界专业的等级(歧视)是否还存在,姑且不论,各学校专业录取分数排名还是很能说明现实问题的。
我儿子读初中的时候不太相信我的说法,后来考上大学,到北京读书以后,还有到美国留学,在美国求职找工作,就比较认可我的说法,他到谷歌、亚马逊公司去面试,同样要做一整天艰难的数学题,跟高考的应试差不了多少。现在他把高考看作人生中一段珍贵的经历。我庆幸的是,儿子当年虽然有点叛逆,最终还是没有厌学。我儿子也明白,论拼爹,我们家是没有多少本钱的,主要是靠他自己的努力!
现在还有一些说法是很误导人的,认为美国的学生上大学读好的学校,考试成绩不是最重要的。我问过有孩子在美国读大学的亲友,他们说不是那么回事,美国与香港、中国大陆一样,想上大学读好学校,考试成绩一样是最重要的。
李开复的传记讲到他在美国报考大学的经历。他是在美国读初、高中的,数学总是全校第一的,报考读哈佛是他最大的梦想,对自己被录取也充满信心。结果还是让哈佛给拒绝了,斯坦福、耶鲁和普林斯顿只将他列入“候选人名单(waitinglist)”,这三所大学最终也没有向他敞开怀抱,虽然最终还是同样属长春藤名校的哥大录取了他,但被哈佛拒绝的经历,不能不是人生的一大遗憾,他的书中写道:“这虽算不上致命一击,但是也足以让我心灰意冷。”他自己分析未能被哈佛等样录取的原因,就是SAT成绩(美国的高考成绩)不理想,“只有550分,这离哈佛的平均录取分数有很大的差距。”他主要是英语没有考好,还曾经抱一线希望,认为美国大学录取不比台湾看重分数,标准还是有弹性得多,也积极采取了一些补救的措施,但还是无济于事中!看来在美国,同样“分数也是硬道”!
我一直奉劝身边那些年轻的家长们,——如果你们有拼爹的本钱就另当别论——,与其寄希望于所谓的高考改革,不如希望你的孩子多考几分,那才是最现实的。至于孩子各方面素质的培养,同样是很重要,但是与高考无关系,不要当作能考上大学的捷径。这种取巧和功利的心态,往往误导许多家长和老师。(图片第一张自己拍摄,其他均选自当地网站)
(补充:近日读《硅谷百年史》了解到,硅谷那些推动当今世界科技创新和财富创造的科技公司,如:惠普、英特尔、谷歌、思科、雅虎、Facebook、eBay等等,这些最牛公司的创始人和CEO几乎都有名校的教育背景,许多人还是博士、硕士出身。即使像乔布斯(苹果公司)、埃里森(甲骨文公司)两位是没有读完大学,但也是考上大学后才退学创业的。今天,你要想应聘进入这些大公司当一名工程师,显然教育背景就是第一道门槛!,书中有一句话让人印象深刻,第二章在介绍了斯坦福大学、加大伯克利分校等硅谷名校后,作者说:“所有这些学校创造什么?富人和‘书呆子’。”)
(2014年6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