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曾经冷眼旁观的“看客”立场,从别人推一点动一步的“小职员”心态,到现在工作之余成长为另一个团队的主创成员之一,一项公益事业的发起人,一类主题活动的主策划及组织者。
现在的我,觉得周围的环境很友好,身边的人都很可爱。
不是客观的外在世界改变了,而是我变了,因由我的改变而创造出来新的交互模式发生了改变,能量互动从原来的负面状态切换为现如今善意的流动,我很感恩,也很庆幸。
而我的内在工程之所以有了转变的契机,归功于正念的力量。
对,还是这个身心灵疗愈中老生常谈的词语,正念。
第一次接触到这个词,是5年前听樊登读书会中讲到这本书,当时内心被震撼到了,可惜仅那么听书和听完书后的几个小时有点用,哪怕我专门买书来自己一字一句的研读了一遍,哈哈哈哈~
有的时候就是这样,“道遇无明枉费心”,无论多么上乘的心法就那么明晃晃的呈现在我面前,我就是没办法落地实操,知道好是好,可就是做不到。从“知道”到“做到”之间,我走了整整5年。
一直标榜自己是一个温顺随和的人,可就在昨晚,一件件客观事实协助我梳理清楚,当不断参加心理课程的小伙伴给到我专业视角,当团队的小伙伴给到和我沟通过程中的真实感受并一同剖析事件背后我的底层逻辑时,我终于愿意承认,好吧,我就是一个挑剔的人。
无论是持续多年空缺的亲密关系,还是亲友间任性的带情绪沟通,甚至是工作中与同事合作产生的小摩擦。都是因为我把注意力放在了对方的缺陷和不足上面。
注意力焦聚在哪里,哪里就会被放大。
当我学会去寻找那份隐藏在种种“不如我意”之下,对方没有刻意表达出的那一份份善意的时候,我大部分的负面情绪都会被消解,我才能够重新回到“正念”的状态。
我也是在最近才领悟到,有时候我们以为的逆流,不仅仅是通过“失恋”、“离婚”、“失业”、“破产”的样子出现在我们面前,而是当我们不处于“正念”状态的时候,逆流就已经发生,我们就已经跌入迷宫。
我也终于理解了,“道法术器”中层层递进的内在关联。
道
虽说大道至简。道可道,非常道。我一直以为我懂,但历事越多越是发现,我不懂。
我以为,道,是爱,是源头,是规律,是趋势和方向,是时移世易沧海桑田,是崇高的真理和无上的智慧。
可,爱是什么,源头是什么,趋势和方向是什么,崇高的真理和无上的智慧又是什么?
我相信,谈起这个问题,但凡有点生活经历和阅历的人都可以滔滔不绝,说的头头是道。可事情吊诡的地方就在于,头头是道,就头头不是道。
也许我灵性层面修炼的等级还不够高,那就先这样不求甚解吧~
法
“正念”这个心法,即使我很早就听过,可没有“术”和“器”的支撑,曾经的自己就是一个睁眼瞎,虽认可价值,但不会用,遇事我依然急躁、焦虑、抱怨、责怪…
不但自己负面能量爆棚,也影响身边人平和的状态,能量是会拉扯和传染的,我自己内心不舒服,也一定会让和我接触的小伙伴们不舒服。
术
方法和路径,我现在领悟到如何抵达“正念”的方法,就是学会去寻找“不尽如人意”背后的善意,学会去探寻和理解这份善意没有完成有效传达背后的原因又是什么?
心理学的解决方案,是“看见”。
每个人内心深处最原始的渴望就是“被看见”。多少人终其一生都在努力“被看见”,不断的证明自己,向父母证明,向领导证明,向身边的所有人证明,向这个社会证明。
既然那么努力那么辛苦的证明自己,我们力所能及的就是先“主动去看见”啊~
一个完整的“看见”动作,一定是先“看见”,然后,去“表达”,我不否认前者也许很容易做到,但大部分人不习惯“去表达”。
如何有效的表达呢?
给出我们的温暖回应,给到对方正面反馈,感谢甚至是感恩之情。
“有效的表达”这个动作,背后隐藏了两个层面的技术问题:
其一,控制自己“不评判”,客观的、理性的,不带个人情绪和有色眼镜的,看见和描述对方的行为。是为“中正”。
其二,控制自己“不建议”,每一个建议的本质都是在指出对方的缺陷和不足。“好为人师”是很多人的通病,那么问题来了,我们的初心都是愿意对方好,希望对方更好才提出建议的,不是吗?
到底要不要提建议?该不该提建议?
从初心出发,要!从责任出发,该!
问题的关键点在于,什么时候提?
一定是对方自我觉察后想要发生改变从而产生内在需求,并主动释放求助信号的时候。
曾经看过一段话,深以为然:
法不轻传,道不贱卖。师不顺路,医不扣门。千金不传无义子,万财不渡忘恩人,甘露不润无根草,妙法只度有缘人。
器
器,既是指自身的内在容器,更是指思维和理念,大脑这个转化器。
这就是为什么“术”的操作需要“器”的基础。当我们深入剖析什么时候“提建议”这个关键点的时候,才会发现自身内在容器的重要性。
1、为什么要等到对方自我觉察之后?
当我们发现对方的小问题,而对方没有自我觉察的过程,这个时候自以为好心的建议,很可能会激发对方的自我防御系统,越是优秀的人,自我认同感强的人,自我防御系统就会越坚实,大多时候的争执和不快,往往源起于我们想要改变对方,想让对方按照我们的意愿行事。
对方的心理防御一旦被激发,双方之间就已经开始对抗。这个时候不是建议足不足够好,在对方看来这也许是自我人设的不符,可能是内心认同感及部分价值观的崩塌,甚至会触及到对方潜意识安全感缺失,自尊感被冒犯种种问题。
而这种种原因的根源,有又需要回溯到对方的“内在小孩”以及“原生家庭”等深层次原因。
我们不是专业人士,并不拥有戳痛对方伤口后能够为其疗愈复原的能力。有时候专业人士花费多年时间都没办法解决的问题,我们不可能仅凭自己无关痛痒的几句话就帮助其解决掉,不是吗?
往往,只有内心足够强大的人才能心平气和的欣然接纳“被建议”。
现实是,我们不能去要求每一个人内心都如此强大,这就要求我们自身的内在容器足够大,有足够耐心去包容别人现在在“你眼里”这个“有缺陷”的对方;有足够的温度去消融眼前这个“有缺陷”的对方给出的低压场域,有足够宽厚的性情去接纳这个我们自认为“有缺陷”的对方。
再者,我们以为对方的“有缺陷”,有多少是对方真正的“有缺陷”,又有多少是我们自己的“我以为”呢?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有没有可能,我们看到对方的“缺陷”,正是自己需要重点观照和觉察自己的部分呢?
2、为什么是对方想要改变并主动释放信号后才能提建议?
如果不是对方想要改变,我们的建议大概率会被看做是一种指责和挑剔,毕竟,每个人在自己的舒适圈才是最舒适的,也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准备好走出自己的舒适圈,哪怕在外人看来这个舒适圈也许并不舒适。
如果不是对方主动求助,我们的“建议”就是我们自己想要改变对方的一种信号释放,不但不会被全盘接受,还会被认为是一种指责和自以为是,而我们自己很容易陷入到新的“我执”、“我见”这样的迷宫当中。
陷入迷宫的我们,一旦带情绪沟通,很难形成真正的有效沟通,如若进入到彼此消耗的状态,这就并非我们一开始“希望对方更好”的这个初衷了,不是吗?
后记
当文章写到这里,我发现一个最大的问题,目前,自己只能够做到自我觉察,没办法让他人主动觉察,也许,沙盘的推演是一个能够快速让人去觉察自我的工具,但快速的前提取决于高频的推演和灵性层面原动力的内在觉醒。
当然,除此之外也有太多的路径可以帮助我们自我觉察,去历事、去掉坑,去试错,人教人不一定教得会,事教人才能够精准击中痛点。去冥想,去阅读、去写作、去寻求专业人士的协助、去尝试创造高质量深度沟通的机会等等。
总之,路径很多,我们只需要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那个方法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