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由清华大学何海波教授所写,作者现任《清华法学》杂志副主编,读完第一讲《选题》后,对自己的选题提供了有力指导,提炼总结后,分享给各位同学,希望对毕业论文的选题起到帮助。
(1)常见问题
001.把报端上的随笔,也当作学术论文;
002.找到一个研究领域,却不知道自己要论证什么;
003.写完才发现,这个问题已经有不少人研究过了。
(2)法律讨论的视角(以刑讯逼供为例):
001.法官视角:法律适用问题。如:警察询问是否构成刑讯逼供,以及所取证据是否可以采用。
002.“立法者”视角:对法律进行立、改、废的思考。如:法律是否应当明确禁止刑讯逼供,以及刑讯逼供所取得证据是否一律不得采用。
003.“决策者”视角:通过法律帮助行政官员从众多决策中排除某些选项。如何既能逐步控制和减少刑讯逼供,又能保障刑事侦查的有效展开。
004.“观察者”视角:在一个大的社会背景和历史背景中去理解各种法律现象的意义,揭示它的规律。如:法律史学、法律社会学。如:刑讯逼供在实践中为何屡禁不止、新的立法出台后是否能得到遏制。
005.也可以袖手旁观,做一个中立的描述和评价者,但我们必须清楚自己所采取的视角,及视角的优势和局限。
(3)学术文章VS非学术文章:交流的对象和目的不同(不存在高低贵贱之分)
·学术文章不是写给大众的启蒙读书或给领导的决策内参,而是写给学术界同行(包括有学术兴趣的实务界人士),有着大体知识背景的同行讨论学术问题。用词用语更专业,更注重论据,往往有引注。
(4)学术文章体裁:综述、评论和论文
·综述:针对某个学术会议、某个问题研究或某一学者、学派的概括叙述。有条理,但一般不加入作者个人观点。作用在于为学术研究提供有意义的指引。
·评论:对一个案例或事件、文章或著作、学着或学术流派思想的评头论足,或褒或贬。
·论文:有条理地论证作者观点的文章。应当有一个核心观点,整篇文章以观点为生,以观点为终。
·注意:三者界限有时是模糊的,不一定要遵循某个套路来写,但应当有清醒的文体意识,知道自己要写什么。
(5)法学论文的类型
001.规范研究(应当怎么样)VS实证研究(事实怎么样)
002.规范研究的不同层面
①法律解释论:特定案件中应当适用的法律是什么,对某个条文及概念如何理解,某个具体法律原则如何应用。(法官经常面临)
②立法论:面对某个特定事项,法律应如何制定、某项制度的改革与废除,困境如何突破。(立法者经常面临)
③学理:某个法律问题在理论上如何建立。如:犯罪的构成要件如何建构。(学者擅长)
003.实证研究的不同层面:旨在揭示某些法律现象及其背后的规律。
·描述事实或分析原因或探究功能。
·方法:实地调查、文献分析、定性定量。
004.作者应有区分意识,规范论证(不管是解释论或立法论)经常会引用一下事实来论证,但这不是“实证研究”。实证研究的对象是在一定制度框架下运行,描述现象往往需要交代制度背景。
005.“综合研究”:一篇文章里有多个文体分而言之(规范、实证)。典型套路:揭示现象,提炼概念,讨论规范的适用,指出存在的问题,尝试提出解决办法。(这种教科书式的写作,面面俱到,但目前已经不是主流,甚至难以获得认同。)
006.理论研究VS应用研究
·理论研究:从法律现象中探寻内在规律。
·应用研究:解决法律实践中直接面临的问题,某一个案的处理、法律条款的理解、某个做法的是非等。
·作者建议:法律硕士可以写偏实务些,法学硕士可以偏理论些。
(6) 选题的基本要求
1)要有问题意识
即作者必须发现现实中存在的问题(problem),并从中提炼出一个学术上的话题(question),然后给出自己的命题(thesis),并加以论证。
①要发现问题之所在
可以是法律实践过程中的一个操作问题(长期困扰操作者)或法律认知过程中的理论问题(被人忽视的现象、难以辨识的性质、似是而非的观念)。
好论题必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实际生活中极少发生且对社会影响很小的现象,则不属于有重大价值的问题。
②要提炼问题
可以从社会热点入手,但要提炼出有意义的学术问题。要求就是放在学术语境中讨论。但要注意:
·一篇论文只讨论一个中心问题。
·“大处着眼,小处入手”:选择一个小而具体的题目来讨论。
·清楚合理地界定问题:合理的研究视角的确立以及问题的清楚界定。
③要有核心命题
·What?即贯穿整个论文的中心论点,试图在文中探讨或论证的一个基本问题或基本观点。
·Why?写文章要有中心思想,让人看完后清楚地知道你在说什么。
·How?作者经验:看是否能把核心用一句话表述出来。
2)要有创新可能
①为什么要创新?
创新是学术的生命。每个人只要在前人基础上再迈一小步,不管多么微小都是贡献。因此,在着手某项研究前,一定要做好文献检索工作,特别是对相关主题文献的检索。
②对谁而言的创新?
应当是对整个学术圈而言。对学术圈现有知识能够有所推进,就是创新。
③什么是创新?
提供新的知识。体现在发现新问题(来自观察、转换视角看问题)、提出新见解,采用新材料或新方法上,都是创新。
3)切合个人情况
有了选题意向,还要考虑自己的知识结构是否足以驾驭,能不能获得相关材料,是否有足够时间,以及是否符合自己的学术规划或职业规划。
①知识结构的限制
应当扬长避短,一般来说那些宏大、抽象的主题不适合初学者来写。
②资料之可得
预计一下从事相关研究的资料。比如:外语文献,要考虑研究者本身的外语水平和外文资料搜集能力。如果缺少这方面的能力,不必强求。
③研究时间的考虑
学位论文,不得不考虑时间。将题目改小些,就容易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7)选题的一般过程
大体分为三阶段:
001.从阅读或者讨论中获得灵光一闪的思想,从中提炼出问题。
002.有了初步选题后,做先期调研。
003.最后,在调研和讨论基础上,调整论题。
1)提出问题
·大家都在讨论,却总也不解决,那可能需要新的视角或新的材料。
·在法院实习时,发现的法律问题。
2)先期调研
·查阅文献:看看前人是否已经有成熟的观点,自己是否还值得写。或者看看是否能够找到足够材料,自己是否写得了。
·在初步阅读文献基础上,可以拟写一个写作提纲。用于拟清思路,还可以列一个参考文献,使自己明白要看和要找的资料。
·与人讨论论文构思,也是一个好办法。要重视开题报告时,重视老师提出的问题。
001.是否还值得写?
需要查阅教科书、论文、专著,看看相关问题的讨论情况。一般来说,一个问题被大量文章讨论的,就会比较成熟。没有多少文章讨论的,就是有待探索的新领域。
·强调:问题是否成熟不完全在于这个主题下已经又多少篇论文了,而在于问题是否被人看到了、解决了。
注意:搜索时的关键词问题。
002.是否写得了?
值得写的问题,不一定写得了。有很多因素制约,比如:资料难求、知识储备差太多。所以,首先看资料是否足够,其次是自己能否有能力驾驭。知识储备不够可以补充,但如果差太多,一小子补不过来,就没法写。
3)调整论题
调整论题是常有的事,不必惊慌。大概有三种情况:
001.限缩、拆分;
002.深入、拓展;
003.转移;
把一个规范问题转成一个实证问题,把一个中国问题转成一个外国问题,把一个对策问题转成一个理论问题。转移视角、方法或者问题,是研究中的常见现象。
参考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