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的《等待摩西》是一篇短篇小说,也就是万把字的篇幅,却分成了十一个小章节,跨越了主人公摩西四十多年的人生历程。可想而知,小说中几乎所有的描写都是粗线条的,粗犷到只够勉强勾勒出一个故事的大概轮廓。当然,粗犷中,倒也不全失细腻。
小说的前几个小章节,讲的是文革时期“人整人”的一段故事。类似的情节,在莫言别的小说中也比较常见,只不过这里展现的,可以说是一个缩略版。无论亲情、友情,还是对爱情的追求与碾压,都充满了荒谬,泯灭人性,无处不让人感到时代透露出来的阵阵悲凉。
故事进入改革开放以后,摩西照例阔了一阵子,至于怎么发迹的,小说没有展开,而是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我们只知道靠的是倒卖货物,也就是投机倒把。但是不管怎么样,比之前的压抑,好歹扬眉吐气了一把。
然而,在媳妇生下第二个女儿后,也许是生意破产,欠了大量外债,摩西神秘失踪了。这一失踪,就是二三十年。这二三十年里,几乎没有什么故事可言,反正小孩长成了大人,大人熬成了老头、老太太。
直到最后,就如当初神秘失踪一样,摩西又神秘出现了。但是,用他弟弟的口吻,我们知道摩西的脑子似乎还停留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神神叨叨的,而且还跟诈骗活动沾上了边。
从他弟弟给出的信息看,我极怀疑神秘失踪的摩西,很可能是因为犯了罪,在大牢里度过了这二三十年时光。只有坐牢的人,才有条件与世隔绝,与社会脱节,对外界的思想认识,也才仍然停留在八十年代。
小说情节是不能用理性去认真推敲的,否则会发现有很多不合逻辑的地方。举例来说,摩西的忽然发迹,以及忽然破败,什么原因都没有交代,光靠倒卖井冈翠竹,也不大可能一下子发家致富,或者一下子破产。
不过,不管怎样,小说还算是完整的,故事情节也是跌宕起伏的。从文革时的悲怆凄凉,到改革开放初短期的扬眉吐气,再到后来可能因为破产、坐牢等原因而神秘失踪,到最后又神秘出现,并皈依基督,也算是皆大欢喜。
诚如文中的“我”所说,假如你对这样的故事感到离奇、荒诞、悲怆,那就只有你不正常,而一切都是正常的。如果非要从“别人”身上挑出一些不正常来,我觉得可能是他们对于苦难的遗忘,以及对于幸福的向往。
这是个陈旧的故事,不仅时代陈旧,连故事本身都是陈旧的,然而这种陈旧距今才不过短短一二十年的时间。这些陈旧的东西,在作者笔下产生了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尽管如此,在我而言,还是有些过去式了。
这样感慨,可能一个很大原因在于,四十多年的历史,仅仅只用万把字来展现,使岁月显得过于空洞,甚至让人抓狂。时光如白驹过隙,人生似匆匆过客,好也罢,坏也罢,都将如浮云,那么结尾的皆大欢喜,其实又何必非来不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