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智的成长
成长首先看环境,而在环境的因素中,最重要的是家庭环境和朋友圈,其次要看自身做事的原则和方法。天天做冒险的事情,早晚有一天会付出失败的代价,相反,永远呆在舒适区,智慧让人无法成长。
一、如何成为精神上的自由人
1、经长时间考验的经典著作里的思想,其实反映了人性最本质的东西
其实,大家要读的不仅是《红楼梦》,还有梁实秋、张爱玲、鲁迅等人的书,狄更斯、雨果、莎士比亚、托尔斯泰、夏洛蒂·勃朗特、简·奥斯汀等人的书也都应该读。
2、不仅要读书,任何能帮助我们成为合格的自由人的事情都值得学、值得做
二、仰望星空,脚踏实地(一个人的成长过程,其实就是逐渐杀死心中那些超级英雄的过程)
1、失败的教训远没有成功的经验重要
2、经常失败的人会习惯性失败
3、从失败中学习的效率实在太低
三、成就的量级
1、成就=成功率×影响力×速度(效率)
2、量级的不同带来的另一个巨大差异源自动态放大效应
很多事情在规模比较小时,人们看不出量级之间的差异;但是等规模发展起来,差异就可能大得惊人。
3、预见不同方法导致的量级之差,需要经验和见识
想成为优秀的人,就要养成关注量级的习惯
4、有量级差的因素
成功率,它从接近100%到近乎0都有。很多人觉得10和1的差异比1和0的差异大,因为前者的差异是9,后者是1。但是从量级上看,10和1的差异是几倍之差,有办法弥补;1和0的差异则近乎无穷大。假如一个人匆匆忙忙做5件事,却一件都没有做好;另一个人专注做一件事,但是做成了,后者的成就是前者的无穷倍。人这一辈子,不在于开始了多少件事情,而在于漂亮地完成了多少件事
漂亮地完成多少事情,比开始多少事更重要
影响力
认认真真做好有一定影响力的事情,比非常努力做很多没有影响力的事更重要
做事
在做事之前,梳理出一个做事清单,按照重要性和影响力的量级排序,然后集中资源把最重要、影响力最大的事情先做完
一个喜欢做“山寨”产品的产品经理,总是试图省几分钱的成本,目的不是多卖产品,而是让自己做的产品只卖正牌产品一半的价钱,甚至更低。真正优秀的产品经理,懂得在细节上做1%的改进,让产品的品质高出一个数量级,这样不仅能够增加很多利润,而且能占领更大的市场份额。比如,苹果计算机所谓的视网膜显示屏,成本比一般的显示屏高不了10美元,但是它不仅可以让计算机多卖100多美元,而且用户的体验好了不止一倍。这其实是增加了“芝麻”的成本,换来了“橘子”的效果
至于无关紧要的事情,可以直接从清单上删掉
做事的多少最多不过是几倍的差异,但做事的质量以及随后带来的影响力可以达到量级之差
四、把事情做好的“三条边”(简化版“工程化”)
基线,即自己掌握的知识、方法等
极限,即理论极限,无法突破的
专业人士和业余爱好者的一个差别在于,是否了解极限的存在
连接基线与极限的斜线,即一套可行、高效的方案
为什么这条斜线下面粗、上面细呢?因为靠近基础的部分,做的人很多,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也很多。而越往上,目标的难度越大,常常就没有太多的道路可供选择,甚至很多道路要靠自己探索,因此越来越细。
五、避免失去朋友的方法
合作型
合作型朋友的关系得以长久维系,大多是因为双方都主动做贡献,而且在某些维度上有合作的基础。如果这种关系的定位超出了合作的维度,朋友关系就渐渐淡漠了。
丑话说在前,尽量避免损害友谊的事发生,或发生时减少损失
过去,很多朋友托我给他们的朋友在谷歌找工作。我并不熟悉这些申请工作的人,因此我会根据他们的简历客观地进行推荐。而且,我会把丑话说在前头:“我可以帮助你的朋友递简历,但是谷歌每天收到的简历很多。而且在谷歌,任何人在招聘上都没有决定权,因此,我未必能帮上忙。”对于一些没有竞争力的人,我甚至会说:“从简历上看,他被录取的可能性极低。我只能帮忙把简历递上去,最后可能不成,你不要怪我。”由于我提前给朋友打了预防针,事情成了他们会感激我,即便不成,也没有抱怨过我。
不要跨纬度地帮忙或请求帮忙
谨慎借钱
在那之后,每次别人问我借小钱时,我都丢下一句话:“如果你能想得起还,最好两三天就转账给我。如果两三天后还想不起,就不要还了,这点儿钱对我并不重要,免得你每次见了我都不好意思。”这个话说出去后,很多人会及时还我钱。这时我收获的远不止那点儿小钱,还说明别人对我的话非常上心。以后再委托那个借钱的人做事,他就知道我不是一个好糊弄的人。对于过了一星期才还的钱,我坚决不要,以显示我的原则,我其实更希望对方把我说的话当回事。通常,那些第一次借钱超时还我的人,第二次再问我借钱时,都会在第时间还我,因为他们知道我是一个说一不二的人。
不要轻易许诺,尤其是自己做不到的事
依赖型
平等对待朋友
双方地位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