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企业发展路径 」
Biotech:以创新生物技术为核心的新型医药企业。它们通常专注于某一特定领域的前沿技术,如基因疗法、细胞疗法等,并且以研发创新药物为主要任务。Biotech公司的规模可能较小,但它们在医药创新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医药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
由于走在科学发现的无人区,这类企业更像科研机构,通常由科学家为了理想或者金钱的追求创立,希望发现更好的药物,治疗疾病,同时获得回报,由于科研的全未知属性违反了人性对即时反馈的需求,所以真正能存活长久并进阶的公司,往往创始人有着强烈的治病救人的初衷,才可能在看不到边际的黑暗中坚持下去,否则仅仅以金钱为追求,过程中太容易走偏,最终死亡。
这类企业的初始资金来源往往为市场资本,同时一款创新药从研发到上市至少需要10年10亿美金,所以对这类企业估值没有任何意义,即使药物上市,到成为真正的重磅炸弹(10亿美金年销售)取得回报,也存在着极大的不确定性。
“但那时的商机并不理想,接近200家生物技术公司在过去10年间涌现,但只有基因泰克一家实现了盈利,那利润微薄的让人失望”
福泰历经20年上市的丙肝药物,做到了年销售10亿美金的重磅炸弹,仅仅在第三年就因为竞品更好的效用退市了,这就是这个行业残酷的行为模式。
所以处于Biotech阶段的创新药企业,股价的波动的主要决定因素是:资本偏好周期和管线里程碑阶段验证的阶段性无理由波动,俗称情绪博弈 。
Pharma:通常指的是集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传统医药企业。它们通常拥有广泛的产品线,包括处方药和非处方药,并且可能涉及多个治疗领域。Pharma公司的规模通常较大,拥有强大的销售网络和市场营销能力,以及深厚的医学和科学知识基础。
这时的企业已经具备了自造血功能,核心产品管线在中期内进入良性循环的收获期,但由于专利药过期即可仿制的特性,企业的研发不能停,还需要在专利断崖前找到新药接续,不同于Biotech阶段的0收入,这时企业的营收和利润已经可以支撑继续研发,并且回报股东,相对来说,算是杀出一条血路,完成了从猿到人的进化。
要做到这样的程度,就需要一款营业额足够大、利润足够高、足够排他的新药火箭,在市场独占期内,火箭需要发射的足够高、足够快、且无对手干扰,以至于达到进入太空的逃逸速度。
MNC俗称大厂(Multi-National Company) ,它们在多个国家或地区设有子公司或销售网络,是全球化的商业企业。在医药行业中,MNC通常拥有广泛的产品线和市场覆盖,同时也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具有强大的实力。MNC的优势在于其全球化的运营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业务并应对各种挑战。
长期持续的积累,造就了全球化的研发、生产、销售网络,错综复杂布局的产品管线,企业相对来说,已经成为自己的恒星,在人类目前对医疗领域未知太多和未满足需求巨大的情况下,会通过自己的资本实力,不断虹吸周边的小行星,从而保证自身的护城河。
MNC毕竟有着大企业的弊端,所以创新能力受压制,但资本实力也给Biotech提供了一条退出通道,即创新企业研发新药,MNC最终收购,双赢,而这种模式也不断加固了MNC的护城河,让其它玩家无法近身。
「 创新药 」
从神农尝百草,到今日基因改造、创造分子,都是人类在未知领域的探索从而减轻痛苦,延续生命的过程。
之前看过了济川和九典,一个是销售渠道厉害,一个是独家仿制品种的生产制造厉害,这两者都属于商业领域的经营,尚且有迹可循,产品也算是相对易懂,而创新药,是在混沌中前行,属于纯粹的前沿科学,没有成功示范,也不知道会通向哪里,胜率极低。
所以在看康方生物的财报之前,我读了两本书,去了解行业的行为模式。
《十亿美元分子:追寻完美药物(从实验室到华尔街的传奇)》、《解药-走进制造新世界》,讲述了福泰从一家biotech成长为biopharma之路,得到结论是,任何biotech的确定性几乎为0,书中描述,这就像在数亿个精细胞中偶尔仅有一两个能到达彼岸,新药研发中总得让分子“飞一会儿”。所以尽管没有一位福泰的科学家“有一个新药”,但这并不是什么要紧的事,整个业界许多人终其一生也没能创造出一种新药。
从1990年开始美国的成百上千家biotech中,最终走到了pharma的,仅仅有五家。更不要说那些大厂MNC,几乎都有些上百年的历史积淀。
这些科学家就算每一步探索未知都有50%的成功率做对并且得到结果,那么叠加行业模式成功需要连续几十上百次做对,并且面临着竞争格局和资本市场的千变万化,这个成功的概率就会低到令人发指,从先导化合物的锁定、分子的研发、产品的成药、地狱般的临床试验、销售渠道的铺开、到市场格局的变化,创新药需要太多的运气了。
「 Biotech的成功关键 」
由于行业模式的原因,总结了一下成功的条件,更准确的说提高成功概率的因素:
1. 创始人有颗真正的做药之心,拯救人类于痛苦之中,最好这个心是孩童发愿,这样的强烈神经刺激,会帮助企业跨越最难的黑暗,搞创新,需要一个造钟人。
吃完饭就快午夜了,我和州长坐着他的奥迪穿越城市回宾馆。他问我明天在药明康德该说什么,这是我们整个行程中唯一的生命科学企业。对于医疗卫生,他说他想更感性一点,将重点落在人类的需求、情感以及福祉上,而不是仅从“商业角度”来谈。我笑了。“这样很好,”我说,“你会发现,药明康德的人和我志趣相投。研发创新药物的人大多是理想主义者。仅凭理性选择,没什么人会干这行,我们有很多更轻松的活法。你这么说,他们一定会很高兴的。
2. 时刻关注企业的现金储备,在0收入,高烧钱阶段,企业的核心就是现金支撑,所以融资是企业和研发并行的第一要务,融资的原则不是缺钱,而是只要有时间窗口,就要拿钱,没人知道几个月后,市场是否愿意给钱。只有账面足够的现金,才能有概率保障企业在药物研发成功上市的时候,仍然在场。
「 巴菲特买的是MNC 」
1993年,美国第一次Biotech泡沫破裂,华尔街分析师一度怀疑58%以上的Biotech公司将很快破产。
然而,事情并未如想象中糟糕。纽约证券交易所制药行业指数创下79点的历史低点后,随后5年连续上涨,到1999年4月的时候,它已经上涨至369点,是当年低点的4.67倍。
在1999年的伯克希尔股东大会上,“股神”巴菲特遭到了股东的灵魂拷问:没有在第一次医药股大跌中抄底,这是不是犯了一个大错误?
对此,巴菲特直言不讳:“我竟然没有那么做,简直太糟糕了。如果再出现这样的机会,我会在一秒钟内做出反应,以低于市场平均市盈率水平的价格一篮子地买入一批大型制药股。”
首先,巴菲特之前确实宣称他不懂医药股,但是老巴也对没有在1994年医药股危机中出手后悔不已。其次,注意几个关键词汇:“低于市场平均市盈率”、“一篮子”、“大型制药股”。由于当时巴菲特确实不懂医药股,所以他认为如果要买入,符合以上几个条件应该是比较安全的。
巴菲特后来也提到:“我们不知道怎么看医药公司正在研发的药品,即使现在看懂了,再过五年,又有一批新药处于研发阶段。我们不知道辉瑞和默克哪家更有潜力,不知道哪家能研发出重磅新药。我们确切知道的是,我们作为一个组合买入的公司价格合理,它们将来的整体表现应该不错。医药公司的研发工作非常有意义,但是我不知道怎么判断处于研发阶段的药品的价值。组合买入比较合理。”
如果以上有推理佐证的部分,那芒格就说的更直接了:“医药行业的未来更容易预测。在医药行业,所有公司的日子都很好过,有些过得特别滋润。我们确切知道的是,我们作为一个组合买入的公司价格合理,它们将来的整体表现应该不错。”
芒格赤裸裸的为医药行业背书:行业容易预测、所有公司的日子都很好过,有些还特别滋润、组合买入的公司价格合理,他们将来的整体表现应该不错。
2020年三季度巴菲特购买了多只医药股,包括近2100万股生物制药公司艾伯维、370万股辉瑞公司及近3000万股百时美施贵宝公司。此外,对创新制药公司默克集团的持仓达2240万股。对应的是,巴菲特三季度削减了银行股仓位,包括富国银行、摩根大通及美国制造银行等。
老巴在2020年机会出现的时候,这次没有再犹豫,大手笔买入了4只医药公司。有意思的是,当年他说不知道辉瑞和默克哪个更有潜力,于是21年后他两家都买了。说明老巴21年前就看好的公司,21年后仍然可以被他看好,足以证明医药和消费一样,都是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的。
但这里有两条需要注意:
1. 巴菲特是在低谷的时候买的是MNC组合,这不同于康方的Biotech,从大厂+组合的角度,双重提高了确定性。
2. 这是美国的医药市场,虽然也存在着医保政策因素,但高价药商业保险付费的模式,造就了高投入高产出的闭环。制药界这个过去40年间美国最暴利的行业,在其他国家是不一定走得通的。(或许比烟草行业还差一点)
脱离这两条,很可能玩不转。
风险提示:本文所提到的观点仅代表个人的观点,所涉及标的不作推荐,据此买卖,风险自负。由于对财务管理、会计学和行业供给和需求的行为模式知识的缺失,请您务必带着怀疑的眼光看待我所有的数据分析,如果您能指出分析中的漏洞和错误,定将不胜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