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8日,中国石油集团测井有限公司新疆分公司C4492作业队传来捷报:应用“爬行器+管外光纤方位测井”技术,仅用7天便高效完成中国石油新疆油田玛北风城组玛页1先导试验区MYHW1003井的测井作业,较传统工艺时效提升50%。这口完钻井深6935米、水平段长2000米的“超深超长水平段井”,不仅是国内埋深最大的陆相页岩油藏——玛北风城组的重点探井,更以技术创新为深层油气开发提供了新的效率标杆。
01 超深超长水平段:测井作业的“极限挑战”
玛北风城组页岩油藏的特殊性,让测井作业从一开始就面临“超难模式”。作为世界最深的陆相碱湖沉积混积型页岩油藏,其埋深超6000米(注:据新疆油田公开资料,玛北风城组页岩油藏埋深普遍超过6000米),水平段长2000米的玛页1先导试验区,更是将“深”与“长”推向极致。这里的地质构造复杂如“破碎的拼图”:断裂带和裂缝纵横交错,压力系统分布不均,传统测井技术在这种环境下常遇“工具下不去、数据测不准”的双重难题——超长水平段的重力会让仪器“瘫软”在井底,电缆与井壁的摩擦力又会导致数据波动,原本需要14天完成的测井作业,一度成为制约油藏开发效率的关键瓶颈。
02 双技术“破局”:让测井工具“稳得住、测得准”
面对这一挑战,作业队选择“爬行器+管外光纤方位测井”技术组合破局。其中,“爬行器”如同地下“动力小火车”,通过机械臂主动抓附井壁,能克服重力限制,在水平段“灵活穿梭”,将测井工具精准送达指定位置;而“管外光纤方位测井”技术,则像给工具装了“定位雷达”,能实时标记套管外光纤的位置,为后续避光纤射孔、压裂及生产监测提供“厘米级”坐标数据。
但技术落地并非简单的“工具叠加”。为解决爬行过程中电缆张力波动、仪器姿态不稳等问题,作业队在前期进行了多轮模拟测试:通过软件模拟不同井眼轨迹下的工具受力,优化爬行器的“行进节奏”;在实验室搭建1:1井眼模型,反复调整工具串组合,寻找电缆伸缩力与爬行器牵引力的最佳平衡点。最终,作业队形成了一套“动态调控法”——根据实时采集的电缆拉力数据,随时微调爬行速度,让牵引力与伸缩力始终保持稳定。7天时间里,他们顺利完成175个测试点的数据采集,爬行及测井一次成功率均达100%。
03 效率提升50%:深层页岩油开发的“中国速度”
此次作业的意义,远不止于单井时效的提升。作为国内埋深最大的页岩油藏,玛北风城组的成功测井,验证了我国在超深层复杂地质条件下自主技术的可靠性。据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2024年发布的《中国页岩油开发技术进展》报告,我国陆相页岩油资源量占全球总量的12%以上,但70%以上分布在6000米以深的复杂地层,此前测井作业效率仅为国际先进水平的60%。此次“爬行器+光纤测井”技术的应用,不仅将同类井作业周期从14天缩短至7天,更让单井综合成本降低约30%。
从“跟跑”到“领跑”,中国测井人用技术创新诠释着“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的信念。当这口井的测井数据顺利传回实验室时,作业队技术负责人李阳说:“我们的目标,是让更多‘深地密码’被快速破解,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注入更强动力。”而在玛湖油田的戈壁上,类似的“深地突围”故事,仍在继续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