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读西游(九)

六个毛贼,可是来头不小

       孙悟空终于等来了取经人,五百年的劫难就此结束。打死一只老虎剥皮做个裙子,唐僧拿出了一件白布褂子,喂马投宿,缝补衣服,其乐融融,终于有了一点师徒之乐。没想到只过了一天,路上就出来了六个盗贼,师徒反目,悟空去找当年对自己恨得牙痒痒得东海龙王诉苦喝茶去了,唐僧抽空得了观音菩萨花帽小袄,学会了紧箍咒……

      这是九九八十一难的第一难,凡事开头最为重要,难道吴承恩不知道?这个开头可是所有劫难中最重要的,因为你看这六个贼的名字:一个唤做眼看喜,一个唤做耳听怒,一个唤做鼻嗅爱,一个唤做舌尝思,一个唤做意见欲,一个唤做身本忧。怎么可能有父母给自家孩子取这个名字。其实名字就是要取第一个字“眼、耳、舌、鼻、意、身”,也就是人的六根。佛教讲求六根清净,无欲则刚,就是指眼、耳、舌、鼻、意、身都做到清静,让自己心无杂念,这样远离烦恼,没有任何欲望,才能变得强大。

      孙悟空第一句话就揭示了这个隐喻的真谛:你不认得,我这出家人是你的主人公?可不是嘛,心猿,不就是对应了心嘛,六根清净,不正是消除心魔,这也正是对应了本回“心猿归正,六贼无踪”的主题,打死六贼,心猿无依无绊,所以菩萨传授给唐僧的紧箍咒又称为《定心真言》。

      然而师徒的冲突由此而起,表面上是说人家没有害你,你打死人家要吃官司,反而连累为师。唐僧的唠叨只是表象,其实是对于六根清净的理解,孙悟空经过五百年的“折磨”,早已了断尘缘,去妖性,除人欲,一棒六根尽除,早日完成任务,达成真身;而唐僧认为人欲只可控制,不能尽除,喜怒哀乐,情爱思欲,念佛只是压抑,心底总有波澜,就像遇见女儿国国王的两眼未必空空,这是后话,暂且不提。

      两人的冲突,让孙悟空本性又起,去龙宫喝茶,见墙上挂着一幅画,是《圯桥三进履》的故事,汉世张良见黄石公坐在圯桥上,忽然失履于桥下,遂唤张良取来。此子即忙取来,跪献于前,如此三度,张良略无一毫倨傲怠慢之心。石公遂爱他勤谨,夜授天书,着他扶汉后果然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太平后,弃职归山,从赤松子游,悟成仙道。佛道融合此中又现,但终归是劝说大圣,无论你们能力天差地别,想法不尽相同,但终归是你的师父:“大圣,你若不保唐僧,不尽勤劳不受教诲,到底是个妖仙,休想得成正果。”

      但是当年关系紧张,背后告状的老龙,怎么变成了无话不谈的密友,这个转变是不是有点快?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没有孙悟空明辨正邪、真伪的火眼金睛与降妖伏魔的大本事,慈悲为怀的唐僧迟早都会被妖怪吃掉;没有唐僧大善之心的制约,无...
    zphone阅读 360评论 0 0
  • 没有孙悟空明辨正邪、真伪的火眼金睛与降妖伏魔的大本事,慈悲为怀的唐僧迟早都会被妖怪吃掉;没有唐僧大善之心的制约,无...
    zphone阅读 185评论 0 0
  • 原文作者:背包行客 西游记第十四回:心猿归正,六贼无踪,心猿归正说的是悟空拜了唐僧为师,皈依三宝,踏上保着唐僧西天...
    一林_1798阅读 3,162评论 0 1
  • 有人说,当你有一天真正读懂了《西游记》,你也就懂得了世间所有苦难的真谛,也就懂得了整个人生的真谛!小孩子是根本读不...
    月光之夜阅读 424评论 0 2
  • 2016年10月16~天堂岛书吧 吴承恩在《西游记》开篇写到“欲知造化会元功,须看西游释厄传。”,意思就是“要想知...
    观心客阅读 306评论 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