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世同堂义门家

图片发自简书App

文/儒然

民国时期,通山四都藕塘堡金家山有一个陈氏家族,父慈子孝,和睦团结,五世同堂不分家,成就一段佳话。

藕塘堡位于县南大城山脚下,又叫藕塘市,旧时系通山、咸宁、大冶等周边县市客商去往江西的交通要道。上游山界来水绕村北行曰"四都河",从藕塘堡过河,翻山越岭约六公里山路,即到达深山之中的金家山。它背靠黄金尖,前临麦埚埂,山大沟深,竹木茂盛,山头岭尾散居着陈、郑、徐、梁、程等姓氏。

这地方山青水秀,白云飘飘,风景如画,俨然是个隐世安生的绝妙处所。陈氏家族始祖陈文桂,字秀攀,乾隆中期从四都湄港陈迁移至此开拓垦荒,子孙分居金家山、分水岭、大舍三个山头,属湄港陈四十八庄之一,叫分水岭庄。山中自有千年树,世上难逢百岁人。谱载文桂公居然活了一百零一岁,其百岁寿诞,县太爷赠送寿匾"世罕其俦",上报朝廷,恩赐七品衔。

金家山陈氏源自江州义门陈,属北山庄思大公后代,其字辈为"廷大宗天,文世希凤,鸿源正茂定,崇儒先立品。"清代道光十七年,分水岭这支诞生了一个人叫陈源洁,字品清,他是文桂公六世孙。品清公生一子陈正柱,字耀庭。耀庭公生五子,茂炽、茂炘、茂烦、茂煌、茂煜。自此孙曾绕膝,人丁兴旺。

这个大家族,五代人,男女老少共计四十五口,以品清公为大家长,下设大管家一名,主理家庭财务收支。他们规定全部收入归公,钱物按需分配,管理有序,其乐融融。这种"同炊共灶"的家庭模式维持了六十年之久,孝义传家,人人称奇,颇有义门之遗风。

据说,大家长品清公治家甚严,他手拿龙头杖,谁不遵守家规、好吃懒做或闹不团结,不论年龄大小,他都会毫不客气的杖打惩罚,甚至他六十多岁的儿子也不例外。

品清公活了八十三岁。临终之日他脑子特别清醒,浴身更衣后,他镇定自若地对儿子说:今天我恐要辞世上路了,大家勿悲伤。言毕,他拄着龙头杖到每个子孙家去串门,和颜悦色地问问收成怎样,摸摸晚辈的头,回家即和衣而睡,寿终正寝。

品清公这个威严的长者去世后,大家族失去了主心骨,"箍不拢"了,五世同堂的局面难以维持。随即商议分家,一家分成数家,"同炊共灶"模式迅速解体。

虽说时间过去一百多年了,但陈氏五世同堂不分家的故事,人们至今津津乐道。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室友发了一条状态:山不过来,我也不过去。 我在底下回:山不过来我就过去,可是中间还隔着好多山,最后累成狗死在半路。...
    秦时明月00阅读 237评论 0 1
  • 在众多成熟大公司里,有相对完善的流程、制度供遵照执行。对于发展中的多数公司,新的问题总是不断出现,需要不断的优化流...
    晴雨天阅读 896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