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有常,利民为本。” 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就是一部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发展史。从延安时期的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到新时代的 “我为群众办实事”,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强化为民服务宗旨意识,用心用情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不仅是践行初心使命的必然要求,更是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关键所在。
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从来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体现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具体行动中。在河南郑州,面对突如其来的特大暴雨,党员干部冲锋在前,用冲锋舟转移被困群众,在积水路段徒手疏通排水口,为受困居民送去食物和药品,用血肉之躯筑起防汛救灾的 “红色堤坝”。在内蒙古牧区,基层干部骑着马、驾着车,深入草原深处,为牧民解决医保报销、子女入学等难题,让 “流动的党旗” 成为牧民心中最温暖的依靠。这些场景生动诠释了:只有始终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才能在关键时刻站得出来、顶得上去。
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需要 “俯下身子” 听民意。群众的呼声,就是工作的导向。在浙江 “千万工程” 实施过程中,党员干部走遍全省每一个村庄,坐在农家炕头听民声、蹲在田埂上问需求,从治理农村污水、改善人居环境等群众最迫切的事情做起,让乡村实现了从 “脏乱差” 到 “美如画” 的蜕变。在广东深圳,“民意速办” 平台整合 12345 热线、政务 APP 等渠道,建立 “群众点单、部门接单、纪委督单、群众评单” 机制,平均响应时间缩短至 2 小时,办结率达 98% 以上。这充分证明,只有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才能真正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所急所盼,让工作更接地气、更有温度。
解决群众急难愁盼,更要 “甩开膀子” 办实事。“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 在脱贫攻坚战场上,数百万扶贫干部扎根基层,爬过最高的山,走过最险的路,挨家挨户走访,想方设法帮扶,让近 1 亿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在老旧小区改造现场,党员干部与居民面对面协商改造方案,从加装电梯到停车位规划,从线路整改到绿化提升,让 “老房子” 焕发 “新生活”。这些实践告诉我们,为民服务不能停留在口号上,必须拿出实实在在的举措,以 “钉钉子” 精神一抓到底,让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
强化为民服务宗旨意识,需要不断完善工作机制。要建立健全民意征集机制,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渠道,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建议,把群众的 “急难愁盼” 列入工作清单。要完善问题解决机制,明确责任主体、办理时限和工作标准,确保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要健全考核评价机制,把群众满意度作为衡量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准,倒逼党员干部把为民服务落到实处。同时,要加强党员干部的思想教育,引导他们始终牢记 “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不断增强为民服务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民意是最好的尺子。强化为民服务宗旨意识,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每一名党员干部都应把群众的期盼作为奋斗的目标,把群众的满意作为工作的追求,以 “时时放心不下” 的责任感,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以实际行动筑牢党和人民群众的连心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