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诚〈孟子〉学习笔记686,尽心章13-36-3》
【"鲁君之宋,呼于垤泽之门。守者曰:‘此非吾君也,何其声之似我君也?’此无他,居相似也。"】
今天是戊戌年丁巳月丁卯日,四月廿一,2018年6月4日星期一。
垤泽,是宋国城门的名字。
上两节,通过齐国王子的非凡气宇和"天下之广居"这两个因素的对照,形象地说明了一个人的精神世界何其关键,尤其是仁义礼智信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不仅会使一个人的气质体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已,而且也会使其气象更新。
曾国藩先生说:"惟有读书可以变化气质",曾公口中所言之书,就是深研仁义之道的经书,绝非他书。要知,曾公之湘军所训,未出仁孝忠信;曾公之驭将所本,未离一贯之恕。曾公依此"天下之广居",尽其毕生之功,创下立德、立功、立言的三立圣人成就,其言也善,诚未自欺,亦未欺我。若非信行曾公之法,绝无今日蜕变之新我。曾公的《修身十二法》即日日为功之法,日日为功之法就是住进天下之广居,住进天下之广居之中,就是涵泳渍润变化气质之法。譬如日课,长短不论,深浅由他,但以之为朝气,日日相伴,日久功深,借朱子的话说:"一旦豁然贯通焉",何愁良师益友不来为邻?《论语》曰:德,必有邻。然后。四海之内皆兄弟。
这一节收尾,进一步论证"居移气"的理论,即,外在物质居住环境和内在德性的居住环境,具有涵养德性的神奇功能,能够促使一个人变化气质。
此节所举的例子特别有场景,栩栩入画,奇妙之至。孟子说,有一次,鲁君到宋国去,不巧赶上暮夜之时,城门已闭,于是,在宋国的垤泽城门下,鲁君亲自吆喝。守门人议论说,我们的国君没有出过城,喊话的人不是我们的君主,可是,为什么他的声音这么像我们的国君呢?孟子说,没有别的原因,那是因为鲁国和宋国都是千乘之国,二人都有诸侯之尊,只因地位相同,所以声气相似,以至于守门人都觉得像极了。居住的环境塑造气质声貌,这就是明证。
由上明证,再推看君子所居的"天下之广居",即天下最宽广的住所,我喜欢称之为"孔子的大房子",《论语》中称为万仞宫墙,其堂也壮美,其室也精微,可知,一旦住进这样的广居之中,必能涵养德性,变化气质。可以信其必有此能、此效。
价值观塑造的精神世界,对我们所处的物质的现象界,到底有没有作用?孟子老师说,有;作用多大呢?声气相通,即上接千古,下接万世,纵横古今,诸贤毕集。
这所大房子里,都是气象非凡的高人,住进这样的广居之中,方能感知何谓独立不倚的自由。活在他人想象之外。唯如此,故有创造非凡之能,生机盎然。君不见,上下五千年文明史,不都是这样的非凡伟圣创造的吗?
完。
【学习参考书目】
《四书章句集注》朱熹著
《张居正讲解<孟子>》张居正著
《资治通鉴直解》张居正著
《读四书大全说》王夫之著
《孟子正义》焦循著
《孟子与尽心篇》南怀瑾讲述
《张汝伦老师诸书》张汝伦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