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思考的是“上瘾”这个话题,今天继续,这个话题越是思考,产生的新问题愈多,翻阅的书越多,得到的知识也就越丰富。
今天讲上瘾的另一个概念:关于收益。我们知道:所有上瘾的原因是上瘾这个行为可以让自己获得更多快感的多巴胺分泌,这里的更多是指单位时间内获得的愉快感受比其他事情来的更刺激,即:
上瘾行为=多巴胺分泌多=更刺激的快感感受。
酒精?毒品?性?都是如此。
上瘾的收益就是来自这多巴胺分泌所产生的快感,这不同于我们的工作过程,在工作中我们是通过努力可以获得客户表扬和公司物质奖励,并最终感受到快乐,但互联网不同:
互联网上瘾没有给我们带来什么额外的可见收益,更多的是在给我们带来一种纯粹的心情感受而已。
更为重要的是:今天互联网造成的上瘾这个行为不同于其他的上瘾物质,这不同在于互联网上瘾在让我们的注意力投入逐步加大。
你会发现今天我们对互联网的痴迷超过其他任何事物的注意力投入,所到之处,所有人都盯着屏幕看,根本不关注身边发生了什么,错过了什么风景。
有的人会说之所以关注屏幕,是因为互联网里面的信息多,有的人会说互联网里面的互动有趣等等,但这都不是重点。图书馆里的信息多,公司,学校里的互动也很有趣,但为何一个不需要逃离位置的互联网就可以让我们如痴如迷?
这核心就是产生收益的行为机制不一样,互联网产生多巴胺的奖赏机制是来自于随机的奖励。
这里要划重点,“随机”是核心。行为主义者斯金纳说:最能强化一种习得性行为的方法,就是给它随机的奖励,而不是固定的奖励。
这是如今互联网的主流算法模式,设计随机奖赏的模式,让所有参与这个网络的观众迷恋其中并不能自拔,各种打卡,各种随机的抽奖和点赞。
有一个著名的实验叫斯金纳箱,斯金纳设计过一个箱子,箱子里装一个连着食物投喂器的拉杆,把小白鼠饿上24小时后放进去,你会发现:如果小白鼠每次拉杆都有食物掉下来,那么小白鼠就只会在饿的时候去按拉杆。但如果拉杆掉下食物是随机的,他们就会不断的按拉杆,甚至当食物不再掉落后,它还是在不停的按拉杆。
显然,小白鼠对拉杆这个行为本身上瘾了。回到我们的互联网,我们的手机,我们惊奇的发现,我们这些上瘾者,其实就是小白鼠,而互联网不过是一个随机的拉杆而已。
朋友圈的赞,下拉的刷新,以及抖音里的精准推荐,当然还少不了游戏里突然奖励的装备,这种随机的奖赏模式已经让我们变成了那个不停按拉杆的小白鼠。
屏幕背后随机的奖赏内容模式,无处不在的手机,于是,拉杆行为随时可及,随时可拉,上瘾就此开始。
更为重要的是奖赏越不可测,上瘾性越强。
随机奖赏的反向是确定性收益,可怕的是一旦我们养成了随机性的上瘾行为,我们对于确定性的投入开始变得没有耐心。
因为随机的奖赏,让我们心理产生了一个牵挂,因为一个牵挂使得我们做任何事情都无法全神贯注的投入,于是耐心就这样被破坏了。
人类显然不是设计出来的,我们进化到今天仍然还有很多决策机制的不健全,从而导致让这些科技行业的“精英”趁虚而入,今天思考的“随机”性奖励显然就是这样一个bug,可怕的是我们的同类们并没有当成问题来解决,反而以这bug为源头,成为自己贪婪的泄洪区。
今日思考,不求绝对,但求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