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先生(公元1891-1962)是安徽绩溪人。一生成就颇多,研究领域非常广泛,去世后世人对其褒奖有加并赞有各种尊号,例如:历史学家、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和学者等。这些光辉的头衔足以说明胡适先生生前有着深厚的学术造诣和极大的社会影响,而在这些尊号当中,他作为一个学者,对我国文化领域的研究贡献,对后学者开阔眼界,增长智识颇为有益,我便是这样一个受了他的益处的人。
在上个世纪前半叶,西学东渐以来,西方现代传记文学进入我国上流文化阶层的视野。胡适先生在北大任教期间,作为“我国现代‘传记文学’的首倡者和重要的实践者”,积极提倡传记文学。他一方面力劝身边的诸位老友留意保存工作和生活中的材料,用来记录成自传以飨读者(遗憾的是在那乱世当中像梁启超、蔡元培、梁士诒等名士方家都匆匆过逝,而未能留下任何自传),另一方面他又亲自实践,在故纸堆里搜集各种材料,用精准深刻的思维和考证严谨的治学态度,替古人作了许多传记。他的这一做法不仅对古人的文化精神、人格思想进一步发扬光大,还对我国传记文学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孔子便是他传记著作中的第一人。
历史的血脉在华夏大地上缓缓流淌起承转合,孔子作为儒家文化的创始人,两千多年来一直被世人顶礼膜拜,但是作为古学根基较浅的今人,恐怕很难在艰涩难懂的古文典籍中,能全面而深刻地认识孔子。然而,这位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在胡适先生眼中又是怎样的呢?通过阅读传记有两点感受愈加清晰深刻。
一、胡适认为孔子缔造了一个持续两千多年的文化帝国,能用历史发展的眼光有效地解决文化冲突的问题。
孔子(公元前551—479)生于周人统治后的第六个世纪,他原本是殷王室的后裔,常自称‘殷民’,幼年时被人视为是一个天资出众又极具个性的人。印象中我们通过各种记载熟知孔子喜欢周游列国,借此来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然却四处碰壁不得己志。据胡适考据所得孔子周游列国的背后,是因为他坚信自己作为商汤的后裔将要成为王者的预言,于是沿着预言的方向去努力。直到51岁,他才担任一生中最高的官职——鲁国大司寇并代行鲁相职务,但没多久就被政敌赶下台。政治上孔子没有像他的祖先那样成就帝王霸业,但在民族文化融合统一上却独辟溪径,创立一个经久不衰的文化帝国。
然而,统一文化的江山并非一番风顺。当时周朝文化与前朝文化碰撞之后,常使不同的宗族和种族产生许多偏见,出现文化争端,因此一朝之中出现了狭隘的地方主义和宗族主义。而作为殷王室的后裔孔子又是如何解决这一文化冲突的呢?胡适分析孔子是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致力于一种新的儒家学派的建设,传授一种更加丰富的文化来解决宗族、种族之间的矛盾。这种文化立足发展的角度通过接受当代文明,进行文化建设,同时引入重要的殷文明元素作为当代文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孔子这种革固鼎新的做法将殷、周文明不断融合从而有效地解决当时的文化冲突。这种文化冲突与民国乱世颇为相似,当年西方文明的入侵引发了一场声势浩大的中西文明的论战。胡适先生大概是受了孔子观点的影响,用鉴别的态度对待西方文明,这位饱受中西方教育的大学者对国内教育推行一系列有益的改革,开创新文化运动,促进中西文化的融合,这大概也是后来胡适力倡对优秀人物作传以期影响后人的一个初衷吧。
二、孔子作为伟大的教育家,在胡适看来其本人就是理想人格的化身。
孔子作为一位教育者,一方面创立了积极丰富的教育思想,另一方面在知识的探求和个人修养上为学生做出良好的表率,他寓意深刻的哲思大都反映在其弟子记录孔子的点滴言行——《论语》上,《论语》的行为准则也常被后人奉为处世圭臬。
在胡适看来,孔子教育思想中倡导的教育民主的原则——有教无类,对后世人才选拔具有积极的意义,尤其自汉帝国开始,采用考试的方式,对考生不分家庭、民族、宗教信仰、经济地位,一律公开公平竞争,胡适认为这种考试制度的背后渗透着“有教无类”的哲学。而在记载中显现出孔子本人对向他求教的学生也一如既往的做到有教无类,对不同的学生问到同样的问题,孔子会根据学生的资质禀赋做出不同的回答。然而,当下民间的教育对“有教无类”这一千年教育思想产生了也些许误解,大概是还没有把握教育的真谛吧,私以为当前影响教育效果的因素较多,教育者果真能做到有教无类,也是达到了教育的理想境界。
另外,还需强调的这篇传记里,再次提到孔子的教育理想——“仁”。在其言论记载中,不同的学生向孔子问“仁”,孔子有四处回答最妙:“仁者爱人”、“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蔡元培先生对本句的释义最为精妙,详略)、“克己复礼为仁”,并解释仁者非礼勿视、勿听、勿言、勿动。这种理想的“仁”的精神,只有通过自律才能发现自身最优秀的人性。而孔子本身的为人也展现出“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形象。一如当时他人对孔子经典的评价: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欤。
我想胡适也应是本着“仁”的精神与人格走完自己精彩的一生。转念一想,我们不妨在人生逐渐老去的路上,都能在内心深处去努力建设一种“仁”的情怀,也会别具一番意义罢。
胡适先生以传记的形式剖析了孔子治学的方法和教育思想的核心,也是有意启发后人能得到优秀者的精髓。无论是孔子还是胡适,其为人其治学皆应为后世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