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人说话直,你别介意。”
“对不起,我介意。”
以前,我经常说第一句话。
现在,我想对以前的自己说,“对不起,我介意。”
我就是传说中的“直肠子”。我一直认为,只要出发点是好的,不管说话的语气多么恶劣,说出来的话多么直白,别人都应该接受,因为我是好意。如果你不能接受我的“直肠子”,那就是你的问题。你不能理解我的苦心,不能听取忠言逆耳,心胸狭窄,你不“懂”我。
直来直去这么多年,朋友变路人,路人变仇人,圈子越来越小。曾经百般包容的爱人也颇有微词,亲密关系出现裂痕,双方陷入痛苦的境地。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呢?
不知不觉中,我们都在“暴力”对待他人
暴力,不单单是行动的暴力、语言的暴力。拒绝沟通、逃避问题,是人们常说的"冷暴力"。不经意的指责、苦口婆心的劝慰等等,则是隐藏在善意之下的“隐形的暴力”。
看到家人把房间弄的乱糟糟,你的选择是什么呢?臭骂他一顿;给他脸色;针对其他事情发脾气;不理他;自己默默收拾好,生闷气。
以上的方式,全部归结为"暴力的沟通"。对抗暴力,可以有100种方式,以暴制暴,以冷制冷,结果往往越来越糟。暴力的沟通方式,不但承受暴力的一方痛苦,施暴方也同样痛苦。
马歇尔·卢森堡博士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师从人本主义心理学之父卡尔·罗杰斯,他致力于促进人类和谐共处,并于2006年获得地球村基金会颁发的和平之桥奖。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发现一种神奇而平和的沟通方式,能指导人们摆脱“暴力”的痛苦,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争议和分歧,还能解决世界范围内的争端和冲突。
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将这一神奇的沟通方式著成《非暴力沟通》一书,该书自2003年出版以来畅销不衰。《非暴力沟通》通过诠释"非暴力沟通"这一与"暴力沟通"相对应的沟通模式,指导人们摆脱不当沟通带来的痛苦,倡导人们发现爱,追求幸福。
迈克·贝克特尔在《高难度对话》中提出,人际沟通中的隔阂就像“房间里有头大象”,人们都看到了这头大象,但都闭口不谈,假装什么都没发生。
不良沟通模式的形成也是缓慢的。问题初现时我们不想谈论它,因为它让人不舒服。一段时间之后,我们就习惯了这样的模式,习惯了房间里这头大象的存在。等到大象占据了房间的所有空间,终于意识到必须把大象赶跑了。于是我们开始互相责怪对方“引象入室”,互相埋怨,默认矛盾的罪魁祸首是对方。
1.非暴力沟通的八字箴言
如何摆脱暴力沟通的魔咒?马歇尔·卢森堡提出了非暴力沟通的概念。
非暴力沟通,是一种"通过真诚的倾听,探究自己真实的感受和需要,以提高生活质量、摆脱痛苦为目的"的有效的沟通方式。
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在《非暴力沟通》中,给出了非暴力沟通的四部曲:
- 观察
观察发生的事情,客观描述事情本身。
不做评判,不贴标签,不用绝对性、模糊性、夸大性词语。
- 感受
准确表达自己的感受,用具体的、清晰的词汇表述。
不掺杂过多感情色彩,不揣测别人的意图,不做评判。
- 需要
需要,是感受的根源。因为需要没有满足,所以才有了“不适”的感受。
- 请求
提出自己的具体的请求,不用模糊、笼统的语言,不让对方猜测。
举个例子,一个很常见的场景,约会时对方迟到了。
你的本能会让你对对方发脾气,“又来这么晚,什么事情比我都重要,你到底爱不爱我”。 也许,琼瑶剧就上演了,“你听我解释”“我不听我不听”。
用非暴力沟通的八字箴言,“你来晚了(观察),我有些失望(感受),因为我想早点见到你,看上一场的电影(我的需要)。你能告诉我发生了什么事情吗/你下次能不迟到吗?(请求)”。
运用这简单的八个字,能够化硝烟战争于无形,创造平和的沟通环境,有效的解决问题。
2.非暴力沟通是有效的沟通方式
戈登博士在《PET父母效能训练手册》中给出的沟通方式,如积极倾听、沟通中发送“我-信息”,都与非暴力沟通有异曲同工之妙。
发送“我-信息”,即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探究自己内心深处的需要。
比如,面对飙车的孩子。
“你疯了吗,开那么快的车,多危险。”
“你开车太快了,我很担心车速过快会出现危险。”
这两种沟通方式,很明显第二种方式更容易被孩子接受。因为它准确的发送了“我的感受”,也就是发送“我-信息”,与非暴力沟通四要素中的"感受"、"需要"殊途同归。
积极倾听,贯穿在整个沟通过程中。倾听对方的观察、感受、需要、请求,也真实表达自己的观察、感受、需要、请求。
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J.Krishnamurti)曾经说,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
错误的沟通方式千差万别,有效的沟通方式往往相通。无论是非暴力沟通,还是PET,真实的表达自己,不带"有色眼镜"探究自己和对方的感受,都是有效沟通的前提。
3.非暴力沟通,更强调对自己的关爱
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在《非暴力沟通》中,不但强调用非暴力沟通的方式关爱他人,体会他人的需要,更要用“非暴力沟通”的方式对待自己,关爱自己。
当自己犯了错,出现失误,不要过多的责备自己,惩罚自己。问问内心自己的需要,自己想要满足自己什么需要导致了这样的过失。把关注点转移到自己未被满足的需要上,而不是像“祥林嫂”一样每天活在“我真傻,真的……”这样的自责和愧疚中。久而久之,把自己活成故事里的悲情人物。
原谅自己,爱自己,也是一种神奇的力量。美国健康心理学家凯利•麦格尼格尔博士在他的著作《自控力》中就提出,自责、愧疚等导致的情绪低落更容易让人向诱惑低头,进而导致“破罐子破摔”。体谅自己,爱自己,反而能够让自己更专注于将解决问题,进而改善生活质量。
4.行动起来,尝试解决问题
非暴力沟通模式,看似简单,却非常实用。如果一时记不下来,可以打个小抄,有问题需要解决的时候,在心里默念这四步,打好腹稿,整理语言。用几分钟的思考时间,换来一个解决问题的机会,还是很值得的。
以我家的“书桌战争”为例。
我家只有一个书桌,是老公偶尔办公、我偶尔办公、孩子写作业的地方。老公的电脑和文件经常堆在书桌上,当我或孩子要用书桌的时候,就要给他收起来,又导致他经常找不到自己的文件。我们经常会因此爆发大战。我们互相指责,我指责他不收电脑,他指责我乱收他的东西。
我决定尝试"非暴力沟通"来解决这个问题。
我在大脑中组织语言:
- 观察
你的电脑和文件在桌子上,你没有收起来。
以前的我:“你这个懒散的自私的人,又没有收电脑。”
- 感受
我觉得有点烦躁。
以前的我:“你真是让人生气,说过多少次了,把电脑收起来收起来,你就是不听。”
- 需要
我想要一个随时可用的书桌,而且书桌子没有杂物会让我心情愉快。
以前的我:很少会思考自己真正的需要。
- 请求
你能工作完成后把电脑和文件收起来吗?
以前的我:“你就不能别这么自私,总是把东西乱糟糟的堆在桌子上,收拾自己的东西就那么难吗?”
这次沟通非常成功,老公get到了我以往愤怒的点,我家针对书桌的战争也终于停止。
想想自己以前的沟通模式真的是太“随心所欲”了,很少探究自己和他人真正的需要。找不到问题的切入点,莫名其妙的发脾气,伤害了身边的人,也伤害了自己。
如何把“房间里的大象”请出去,需要房间里的人共同努力,“非暴力沟通”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方法。
通过一件小事的完美解决,就能让你充分体会到“非暴力沟通”的魅力。
时刻铭记“非暴力沟通”,在直来直去的“直肠子”注入真诚和关爱,不但能够更好的解决问题,提升生活质量,还能更好的发现自己,爱自己。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一点点改变,一步步迈向幸福的彼岸。